天理難容,只剩下有誰取代的問題。
第五,大力發展教育,鼓勵科技創新,以后世的經驗,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有效削弱文人的話語權,老百姓才不容易被一些文人裹挾,而科技創新是走向現代社會的唯一途徑,也是大明帝國始終站在世界頂峰的保證。
明清最后的滅亡,除了根本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就是閉關鎖國,國家失去進取之心,致使民智不開,失去創新能力,導致越來越落后,實在是不可不察啊。
第六,大力發展工商業,農業是基礎,工商業才是創造財富的途徑,每一種新產品都附有新的價值,在工商業的發展過程中,附加值不斷的疊加,財富則不斷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慢慢推動現代金融和證券的發展,財富只有進入流通,才能不斷的產生新的財富。
鄭和從史書上知道,世界上第一間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銀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而世界上第一間證券交易所是20
0年后的1602年荷蘭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證券交易所,鄭和相信,只要大明帝國平穩發展,一定早于意大利和荷蘭成立現代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隨著進軍海洋,這些都將水到渠成,沒必要刻意為之。
第七,改革朝廷的行政體系,將軍隊獨立于行政體系外,由總參謀部獨立領導和指揮,只對皇帝負責,歷史上明帝國的行政命令從來都沒有到過鄉,這樣的行政體系弊病太多,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歪曲政令和政策,在自然災害和內憂外患的時候,朝廷難于形成合力,甚至形成南北對峙,東西對峙,到了末期,政令連都城都出不了,各自為是。
這個可以通過普及教育,逐步在鄉村一級建立行政體系,急不在一時。
第八,改革軍事制度,建立現代軍隊,將軍隊建成獨立體系,組建強大的野戰兵團,邊防駐軍采用輪換制,建立民兵系統。
目前明帝國采用的是衛所軍事制度,目
的是削弱將領的權力,打壓將領的野望,同時以文御武,最后的結果是賬面上兵力不少,但真正能打的沒有幾個,一個個衛所不是糜爛到如同叫花子一樣毫無戰斗力可言,就是擁兵自重養寇自重,不斷吸附明帝國的血肉,將朝廷變成提款機,直到明帝國坍塌,苦了華夏老百姓,鄭和每次看到明末的悲慘結局,心里就像有一塊大石頭壓著一樣,痛苦不己。
外
第一,在遠東地區,灣灣,琉球,大澳,大西蘭,舊金山,東南亞地區,錫蘭地區,好望角地區,海灣地區,亞丁灣地區等地建立海陸軍事基地,逐步分流移民,尋找高產量,高抗旱的農作物,挖掘礦物資源,建立聯合行政機構,至于是作為海外省,附屬國,聯邦國還是殖民地,這個有待一步步的研究,也許各種形式共存于整個體系內,畢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決定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的可能性。
肥料,鐵礦,貴金屬,木材是明帝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