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感覺自己眼前只剩下光。
果然,只有距離近的人才能傷害你。
人是動物。
動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叢林,草原,群山,海洋……
每一天,更高級的掠食者和天災的危險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那樣高懸在它們的頭頂。你但見他們瀟灑馳騁,殊不知它們無論如何奔跑,也跑不出自然這座巨大的斷頭臺。
它們不知何日會死。它們必須在那個不可預見的日子到來前存活,繁殖,將自己的基因留在這個世界上;它們逃不脫更高級的掠食者——正如它們去追逐、戲弄和吃掉比它們低級的生物。
它們撕開獵物的喉嚨,扯掉獵物的內臟,啃食鮮紅的肌肉而毫不顧及被血液染成殷色的皮毛。它們想活,想活就得吃,想吃就得去尋覓,去獵殺,去支配——去支配比自己更弱小的生物。
肉食動物蹂躪草食動物,草食動物蹂躪植物。
人的自然本能,并不會因人類進化出了社會行為而完全消失。
恐怕沒有一個小學老師沒有教會過學生們弱肉強食的道理。除非頭腦發昏或者有高超的計謀,否則恐怕不會有人去挑戰比自己更強大的生物——即使有,也大多是個死。
當然,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擁有理智和情感,而不會因為單純的本能行事。我們會同情,會互助,會同舟共濟……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仍然難掩本能促使的一些行為。比如,我們總覺得小動物可愛而對大動物則沒什么興趣;又如,大部分人通常喜歡幼貓的多過喜歡成貓,喜歡逗小孩而不會去逗一個成年人。
為什么?
因為小動物,幼貓,小孩子,對我們來說,是可以支配的弱者;可以襯托出自己的強大。一但長大,擁有了自己的力量之后,便會脫離我們的控制,甚至對我們形成危脅。
人的心靈和人的生物本能是有質的差別的,人的心靈具有自知,懷疑的能力,但是動物本能并沒有。我們人終究還是一種進化得并不是很完美的動物,終究還是帶著深深的動物性的烙印。我們可能會不自知,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意義是什么,但是最終還是'followheart',做出一些下意識的事情,其中就可能包括你所說的“心靈陰暗的行為”。那么這種行為到底是在心靈的指導下產生的,還是生物本能潛意識混沌的海洋中的難以理解的行為之一?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確定。所以這道題所指的對象不是明確的,但是我認為大概是屬于動物性的一部分。可能有的人確實會在虐待動物中獲得快感,那么你問他為什么要虐待動物?他可能會說這樣我就很爽。那么你問他為什么這樣他會爽?他可能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他并不知曉自己所做的事情意義何在,也有可能這些事情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這些事情根本不是在具有思辨能力的心靈的指導下產生的行為。
因為人是動物,是動物就有生物本能。如渴望交配,趨利避害,渴望占有領地和資源等。
拋開道德約束,社會規范,法律法規,人的本能和猴子猩猩真的區別不大。
所謂考驗,就是人為形成一個極端自然環境或者社會環境,逼實驗體按照本能做出判斷和行為。
人性的高貴感產生于人類自身的傲慢與偏見,人性高級但不高貴。高級的反義詞是低級,但是高貴的反義詞,是下賤。各位自己體會。分裂人性和動物性本身就是可笑的行為。把好的部分挑出來叫人性,其它部分叫動物性,你考慮過動物的感受嗎?動物世界中也是有道德的,也是有光輝的,僅僅是更低級和簡單而已,謝謝。人類的偏見使人類誤以為自己相對于其它物種擁有“高貴的人性”,并且對此深信不疑。于是產生了所謂的人性的高貴感。以前的人,現在的部分人,總是自信的說動物是沒有意識的,動物是沒有智慧的。只有人才有,云云。其實都是傲慢的偏見。人腦與其它動物腦的區別在于擁有更高的腦皮層指數以及腦皮層結構復雜度。也就是說,我們有更復雜的信息輸入輸出接口,以及更加強大的概念抽象、記憶以及推理能力。不是只有人類有這些能力,只是人類在這方面能力比其它動物更強而已。人類擁有更高級的智慧,但不僅僅是只有人類擁有智慧。而很不巧,人類的智慧在地球這個星球上的物種中是無可比擬的。人類擁有最高級的智慧。要說人性有什么,高級還是有的。人性比動物性更高級,但是并沒有更高貴。但是,人類的區域性最高級智慧給人類帶來了傲慢,以及對其它物種的偏見。就好像帝王對平民的傲慢一樣。作為一個高級物種,充斥著傲慢與偏見的高級物種,自然會認為自己是高貴的。這就好像貴族覺得自己相對于平民是高貴的一樣。而實際上他們更高貴嗎?不,大家都是人類,他們沒有更高貴,他們只是條件更優越。但是優越的條件帶來了傲慢與偏見,生成了高貴感。
人的天性都有貪婪自私怕死的一面,是人類基因編碼中本身就有自私、貪婪、怕死的基因,這個我們無法改變。所以在外界環境提供足夠的誘惑,或者在巨大的威脅之下,很多人根本無法堅守自己的信念,最終選擇背叛。你給的考驗越大,越難,他就越有可能背叛自己的人性。有的朋友說,我想試探一下他到底是不是真心,可以說,去試探別人人性的人,他自己的人性就是扭曲的,他得出的結論通常是存有極大的誤解的。
真正的安全感,是“映射”——通過他的行為,看出他有什么期待。當能看出,他也在期待安全感時,自己就有安全感了。邏輯就是,我有強烈的意愿,想跟你在一起,你就會有安全感;你有強烈的意愿,想跟我在一起,我就會有安全感。情侶兩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互相給安全感,而不是一個人給安全感,但收不到安全感。只要接收不到安全感,肯定會造成焦慮。焦慮狀態下的人,溝通起來就會不暢,甚至會出現靠“作”的行為,來證明對方愛自己,然后作著作著,就把感情給作散了。關于給安全感和接收安全感,以我的經歷為例子:我是個猜疑心較重,安全感很差的人,從剛跟F先生開始戀愛起,就一直做著戀愛失敗的心理準備。這種心理一直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全打消,突然某一刻,就卸下了負擔,覺得“安全感”這個值滿了,從此以后就安心很多了。
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間,會得到尊重,不會隨意被人傷害;我們在世界上有規則保護,也不會被隨意傷害。這就是安全感。我們來看看安全感的來源,安全感的來源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母嬰的依戀關系;二是客體穩定;三是雙親關系的和諧程度。母嬰的依戀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生第一份安全感是媽媽給予的。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是很脆弱的,假如我們的需求能夠被媽媽及時滿足,那么我們就會覺得很安全。比方說,小嬰兒餓了,如果媽媽不給他東西吃,他就會餓死,或者一直哭,直到累死。如果媽媽在這個過程中的回應是積極的,那么孩子就會有安全的感覺。長大了,這種安全的感覺,也會留在潛意識中。反之,沒有被這樣好好對待的孩子,長大了,在潛意識中,會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第二個來源是穩定的客體。這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簡單來說,當孩子分清自己是自己,媽媽是媽媽,那么自己之外的媽媽就是一個客體。所謂客體的穩定就是,當孩子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媽媽的一臉笑容,他會覺得自己是被愛著的,這時候就會產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