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再也沒人在監控里或者現實里見過他。
這個孩子,看起來就和三胖子差不多。
那么,船長室或者其他秘密艙室,到底有什么?
教育啊。
所謂橫向比較就是與鄰居家的孩子,班級里其它的孩子,有的孩子。。。。進行比較,并且不能接受落后而縱向比較就是看到孩子的進步,與孩子的過去作比較,看到優點和不足,督促孩子的成長事實上,家長最應該看到孩子自身的成長,而不是看到別的孩子怎么樣就盲從,要知道哪怕自己的孩子相比較其他人不那么優秀,只要孩子在成長和進步,不停的進步,追趕和超越只是時間的問題教育是一件長線的事情,不過很多家長并沒有耐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馬上就能怎么怎么樣,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可說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了。
把成績盯得太緊,考試了,不關注孩子考了多少分,與誰誰誰相比多了幾分。暑假里,孩子們的補習班讓人喘不過氣來,一天在幾個班之間穿梭,其目的都是成績,語數外補習班要的是分數,鋼琴、古箏、舞蹈班要的是等級,書法、體育要的是獲獎。其實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關注了孩子的成長,關注了習慣、禮儀、心理、健康等因素,成績其實是枝頭的果實,自然也不會差,況且,走向社會,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綜合素質,也就是書本以外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父母并不認為家庭教育是一門技能,他們總是天真的以為自己只要生下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懂得教育孩子了,但是教育是一門技能,是一門學問,是需要學習加上實踐配合經驗才能掌握的技能,其中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在師范院校呆得越久,就越覺得教育這潭水太深,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而教育更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來完成的,無數教育家譜寫出了那么多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涉及方方面面,大學學這幾年只算學了個皮毛。我不知道中國的父母哪來的自信,他們的手段粗暴而原始,他們對于教育的認知停留在“虎媽狼爸“或者哈佛女清華男上,出了問題,他們問的總是“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聽話?“很少有人能想到“是不是我的方法出了偏差?“,他們不愿意花時間閱讀教育方面的著作,也不愿意檢討自己的行為方式、家庭關系...自己滿嘴粗話,卻要求孩子文明禮貌;自己好吃懶做,卻要求孩子勤奮學習;自己暴躁易怒,卻要求孩子溫順聽話;自己一事無成,卻要求孩子出人頭地;
在初等教育上,一些理論被提了出來,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家庭作業減負,多給孩子自由學習的空間,類似的理論有很多,被很多父母拿來作為在學習上給孩子放水的借口。受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對于孩子來說,自由地玩樂比在學校里受教育里要有意思多了,如果學習真有那么快樂,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就不會流傳千古了。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艱苦才能獲得成果的活動。當然,一味苦學也是不可取的,學習之道在于有張有弛,應該說快樂重要,但是學習更重要,只有在該學習的年紀認真學習了,才有可能在收獲的年齡摘取學習的果實。還有很多家長拿我國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進行比較,這些家長多半是沒有經歷過那種學習,只是道聽途說的,才會動不動就端出快樂教育來說教。只看到人家快樂,卻沒考慮過人家背后的教育機制。韓國的高考被本國高考生稱為比死刑更殘酷。歐美精英們是提前大學課程的。說國外教育輕松的,絕對是沒有經過實地調研。
封建社會有一種鮮明的特征:大家伙兒都是農民。人們能團結在一起,往往不是因為互相需要,而是因為大家共享一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經驗。人們也會跟鐵匠、篾匠打交道,但是這種關系過于稀薄,農民主要還是跟農民在一起,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村里種地。現代社會有一種不同的特征。有人種番茄,有人收購了番茄賣去工廠,有人生產番茄醬,有人把番茄醬賣到飯店,有人是廚子。每個人都不一樣,人們串在一條條的鏈上,反倒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如果你是封建社會的農民,你的人際關系網像一池子海洋球,你身邊的所有人都跟你是差不多一樣的球,看起來湊得挺緊的,但是你們本質上沒有太多聯系。
這時候家族血緣關系就是最緊密的聯系,長輩作為家族關系的核心節點,要尊重他們的安排;
因為大家都是農民,你不知道的、長輩知道的,恰恰是你謀生所需要知道的,所以必須尊重長輩的教誨;農業跟氣象有緊密的聯系,氣象是有周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波動周期,經歷過就是經歷過,沒有經歷過就不懂。這種情況下,誰活得長,誰見得多,年輕人不可能比長輩還知道的多,所以要聽長輩的。如果你是現代社會的人,以你為中心,生發出盤根錯節的網絡,可能你身邊的一大部分人跟你做的不是一種工作,可能你連你伴侶的工作的內容都不甚清楚,但是你需要他們,他們需要你,你們相互依賴的程度,遠遠超過一個農民需要另一個農民。當然,現代社會也存在同僚,同學,程序員還是會認識更多程序員,廚子還是會認識更多廚子,同行、同事在你的生活中仍發揮主要作用。但你也越來越離不開跟你完全不一樣的人。可是無論如何,人越來越不需要大家族關系網,人和人的差異越來越大,如果長輩和你工作不一樣,那誰也指導不了誰,而且信息爆炸,技術進步飛速,年輕人比長輩可能還有信息優勢。
最基本的教育是生存教育。父母有義務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你先得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吧。你得有給自己找到營養均衡的食物的意識,你得知道冷了要加衣服,熱了要減衣服。你要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得知道如何規避社會生活中的風險,你得知道如何趨利避害,如何給自己找碗飯吃讓自己不要餓死。大多數由本能驅使的哺乳動物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們養育子女的時候,都知道要教會子女基本的生存技能。遺憾的是,同樣是哺乳動物,有很多人類,因為種種原因,反而做不到這一點。高級一點的父母教會孩子如何生活。他們教孩子如何才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玩的更開心,他們教孩子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快樂。他們教孩子如何得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他們教孩子怎么學習,怎么考試。怎么和其他人交往,怎么讓別人喜歡自己信任自己給自己機會。怎么泡妞,怎么撩漢,怎么和領導同事打交道,怎么做生意,怎么和其他人掐架,怎么影響和管理其他人。他們教孩子如何在人類社會的競爭中取勝。最高級的父母教孩子什么是生命。他們引導孩子觀察這個世界,體驗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他們并不強行向孩子灌輸,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有不一樣的意義。他們只是盡可能多的向孩子展示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孩子終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路。然而現實是,有很多父母,連最初級的教育都做不到。他們不教孩子任何東西,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僅僅是”聽話“。孩子只要聽話和服從就好,不需要掌握更多能力。這不叫教育,這叫”馴化“。馴化孩子和馴化家畜沒區別。
無論如何古老的思想與行為,除非有確證,便不可以輕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為不妨默認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變成虛無縹緲的氤氳,但還會有人認為是烏云,可以將一陣甘霖灑落到大地上來。把老頭子認為辦不到的事來試辦一下,你往往辦成功了。老人有舊的一套,新人有新的一套。老年人,雖然年紀一把,未必能把年輕的一代指導得更好,甚至他們未必夠得上資格來指導;因為他們雖有不少收獲,卻也已大有損失。我們可以這樣懷疑,即使最聰明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活的絕對價值呢。實際上,老年人是不會有什么極其重要的忠告給予年輕人的。他們的經驗是這樣地支離破碎,他們的生活已經是這樣地慘痛的失敗過了,他們必須知道大錯都是自己鑄成的;也許,他們還保留若干信心,這與他們的經驗是不相符合的,卻可惜他們已經不夠年輕了。我在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來年,還沒有聽到過老長輩們一個字,可謂有價值的,堪稱熱忱的忠告的。他們什么也沒告訴過我,也許他們是不能告訴我什么中肯的意見了。這就是生命,一個試驗,它的極大部分我都沒有體驗過;老年人一一體驗過了,但卻于我無用。如果我得到了我認為有用的任何經驗,我一定會這樣想的,這個經驗嘛,我的老師長們可是提都沒有提起過的呢。
我們反感與自己認知不同的教育,因為承認他們是對我們的自我否定。我們反感那不能落地的所謂教育,因為這些大道理誰都會說我也會說。我們是反感這兩種類型的教育罷了,并沒有針對誰,只能說符合這幾種的大部分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