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贊成或提倡在國家治理和個人行為方面全面或大部分恢復儒學所推崇的那些內容的人,要么是耳不聰目不明,由于見識短淺,不能夠看清社會的發展趨勢;要么是人不美心不善,由于個人利益或喜好,故意地不去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論是以上的哪一種,都是站在廣大人民的對立面的。廣大人民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必要去關心持這一立場者到底是屬于細分種類中的前者還是后者,只需一以概之地對他們加以反對即可。我們一定要想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就是我們并不批判孔夫子、孟夫子這些個人。相反,我們對他們在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表示肯定和贊賞。另外,我們必須承認,孔夫子和孟夫子以及一派儒學先賢所提出的理論在當時是先進的,其中有一部分在當今仍然是可用的。這一評價是基于歷史的,對于歷史人物是公平的。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夠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能夠讓人民得以更好地行使他們與生俱來的平等權利從而使社會更加穩定和諧。因此他們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行為與傳統不符,或者說,任何與傳統不符的行為本身都是值得矯正的問題。只有完全地效仿古法,才能恢復社會的公序良俗,才能使社會風清氣正。在這些人的蠱惑下,“女德班”、“弟子規班”和各類所謂傳承經典的書院得以大行其道,并聚集起來了一批本就思想保守,畏懼變革的人。而“弘揚傳統文化”的口號又恰恰給他們提供了拉大旗作虎皮的底氣,有威信近似于最高指示的大政方針方向的撐腰,他們將不會對自己堅持的立場報以任何的懷疑。這就是沒有采用現實的眼光看問題,不了解形勢,也不去嘗試任何新方案和新思路,寄希望于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但是,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理解,老辦法不是用來解決新問題的,新問題也不是按著老辦法畫的重點來產生的。我們正是要批判這些守舊而不思變的人。我們最好既能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又能用現實的眼光看問題。這樣既使歷史人物得到了合理的評價,又能夠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來治理國家,規范行為。但若不能做到,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即放棄使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僅用現實的眼光看問題。這樣我們雖然得罪了古人,但社會的正常運轉并不受到影響。但我們最要防范有人生怕得罪了古人,為此不惜犧牲今人的利益。當然,讓孔孟背兩口本不屬于他們的黑鍋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大家心里也明白先圣們總不至于從墳墓里跳出來追著后人打。但是,若是首創離經叛道反了儒家的章法,怕不怕受眾人的非議?或是圖新鮮多過了些許洋節,少過了幾個傳統節,怕不怕被人上綱上線地戳脊梁?敢于請夫子背鍋但不敢于與保守勢力叫板,這倒不是怕得罪了古人,而是怕得罪了那些怕得罪古人的人。或是按這一邏輯逐層遞歸,最后怕的不過是些許零星的小團體而已。但就是這樣,使得最后呈現出的局面是大家都“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而放棄“用現實的眼光看問題”。明明知道怎么做最為有利,卻又囿于一些看起來玄之又玄但根本經不起追根溯源的原因而不能夠這樣做。這既是“打腫臉充胖子”,又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照此說,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正確對待儒學,正確對待儒學的核心任務是正確對待儒家的衛道士。正確對待儒家衛道士的態度,簡明扼要地講,就是反對。如果當事人時間充裕,精力飽滿,就用嚴絲合縫的邏輯來論證,來質詢,并加以批判。如果當事人時間緊迫,精神萎靡,就將其拒之于千里之外。總而言之,礙事的人要么挪個不礙事的地方,要么是要被請出屋子的。只有這些要求自己站著,其他人都跪著;或者已經習慣于自己跪著,也不想讓別人站著的人不再能夠動搖大多數人對于新事物、新思想的信念,我們才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地仔細斟酌,傳統文化中哪些是應當保留的,哪些是可以保留可以不保留的,哪些是要堅決摒棄的。
當然了,傳統還是有些好處的。
比如吃餃子的時候,就沒人吐槽了吧。
還有此時。
“那么,你知道你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嗎。”
“是……”
王劍皺了皺眉,卻是沒有多說什么,實際上已經翻江倒海。
2084……
你還真是年輕啊三胖子,你叫我們哥哥,簡直是占便宜到了極點。
但王劍的驚訝也是如此。
三胖子是被騙了還是在說謊?
難道我們穿越至此,卻是已經過了幾十年,而一切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