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像你看起來的那么美好。他認識你才一個星期,對你的熱情幾乎超過所有的前任,他甚至讓你跟他私奔,跟你談論到以后生多少個孩子,他表現的對你很在意,關心你的每一個細節,用心的去記住你的每一句話,買飲料,都會給你暖一下,直到水不在冰冷,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男人特別細心,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一直都想跟他膩在一起,他可以毫無保避諱的叫你“媳婦”“老婆”,甚至更肉麻的話,都可以毫無保留的從他嘴里說出來,他甚至從來都沒帶你見過他的朋友,你不知道他的任何圈子,他就把你迷得團團轉。感覺他隨時都有時間陪你,工作時間很靈活,讓你以為他就是事業成功人士,但實際上他可能是無業游民,一開始,他可能會跟你聊到他前女友,說他前女友經常翻他手機,盤問他去哪兒了,不信任他,他因為太累,所以分手,給你說這些其實就是為了讓你不要查他,要信任他,可能他又會說他喜歡誠實的伴侶,這個時候你大概就會想,這個男人居然跟我的想法這么一致,但是你忽略了,他是想要誠實的伴侶,但他未必見得是個誠實的人。他可能經常給你發信息,給你打電話問你在做什么,了解你的每一個行蹤,可以理解,他如果騙了人,他自己內心也會不安,這就需要你的很多確定性的事實來彌補他大腦的空白,此外,他也試圖通過掌控你的行蹤來進一步掌控你這個人,這種行為就是他控制欲的一種表現。他可能有暴力傾向在你們交往過程中,他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大火,對你大吼大叫,發脾氣,不理你,甚至摔東西,但時候可能又夸張的對你溫柔相擁
每一條全中。
王劍這小子,突然對你表現的很親切,毫無理由,渣男。
每天無所事事,根本不考慮回家的路,渣男。
至于暴力傾向,自然是清清楚楚。
他們會給對方制造很多的假象,包裝自己,比如朋友圈、頭像、個性簽名、穿著、情感經歷等等。在追求女孩兒的時候他們會投其所好(會首先看女孩兒的朋友圈來判斷女孩兒是什么樣的人),同時會用可得性和打壓贊美來讓女孩兒停止對他們的篩選(女孩兒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會無意識的篩選出現在她們面前的男性),在打壓的時候會不經意間暗示對方自己的高價值,這樣對方接觸到了這一訊息后會通過想象加工,PUA通過不斷的強化這一印象,從而把女孩兒迷得神魂顛倒,后續還會運用到懲罰機制,同時懲罰完了再獎賞,這樣就就制造了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從而對對方進行操控。
人心其實是很脆弱的,比你想象中脆弱得多。舉個例子:一些將死之人(例如絕癥患者),或者說一些老年人,他們在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會不顧一切地要活下去。這時候,只要有人跟他說xxx能救命,xxx能延年益壽。很多人都失去理智地選擇了相信。他們真的是智商不夠么?我認為不是。而是,在已經沒有什么能拯救他們的時候,有任何說法,說能拯救他們,他們就會信。不管是真是假,因為那是他們期待的那個結果。感情上的問題,其實也類似。請知悉,人啊,并不會陶醉于人真正的感情。所謂的,甜蜜的愛情,說到底,也不過是禮尚往來。你讓我甜蜜一下,我讓你甜蜜一下。有哪一方斤斤計較,或者不想繼續禮尚往來的時候。甜蜜的愛情,也就到頭了。當然,大部分人呢,不會這么理解。在他們眼中,其實就是,啊~~~我好愛ta,給ta這了,那了的。其實就是,對方給自己的那種甜蜜的感覺,帶給了自己想要禮尚往來的錯覺,自己想回報對方。
人們常說,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這里的熟手就是職業騙子,這里的高手就是高級騙子,職業騙子遇到高級騙子肯定落下風職業騙子行騙有心理負擔,他知道自己在騙人,做事就心虛,心虛就容易露餡,哪怕他很專業而且嫻熟高級騙子自己都不知道在騙人,所以做事坦然,如果說職業騙子是逼真的話,這種高級騙子就是真實而自然,職業騙子還需要技巧,高級騙子干脆就是本色,根本沒有技巧可言說真話是為了取得信任,沒有信任,獵物怎么可能會上當?“一般的人,倒不是有意要想作惡,而是本來就人心敗壞。他們頭腦簡單,比較容易上大謊的當,而不是小謊的當。他們自己就經常在小事情上說謊,而不好意思在大事情上說謊。大謊是他們想不出來的,就算是聽到彌天大謊,他們也不能想象能有這么大的彌天大謊。”這句話的本意是,
普通人最大的錯誤在于強調感受,忽略系統;普通人只能根據自己的直觀判斷去選擇成本最低,收效最好的活動方式。但受限于胸懷、知識量、搜集與分辨信息的能力,他們的直觀判斷往往是錯的;
這也是傳銷流行的原因:在你的認知范圍之內,他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東西,認知范圍之外就是彌天大謊;這就如同看一篇論文,每篇論文都會有很多深深讓人本能上就同意的東西,但并不能表明模型的整體的準確性。即使是非該課題里的專業研究者,也很難搞清楚情況,相似領域的都不行。所以,只能選擇信任作者本人,或者是同意作者觀點的專家,問題在于,萬一作者跟專家是錯的呢?或者造假呢,
“群體永遠在無意識的邊緣徘徊,會隨時屈從于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判斷能力,除了極端輕信之外再無別的可能。”
一個人若想免于思考,可以選擇隱身于某一群體中,擁有某個堅定的“信仰”,或道聽途說,或無知偏執,以此來耗磨自己的余生,平庸且安定。
類似的包括沉迷網絡暴力游戲、無聊明星丑聞、低俗小說、偶像劇等這些大眾偏愛的低成本的消費品,這些足以給他們辛苦的生活帶來無盡樂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失去自我思考能力,失去逆襲奮斗的欲望.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能為力。從一開始的躊躇滿志變為得過且過,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而最底層的將永遠是這群人,這就是**樂理論:精英階層為了穩定平庸階層,防止他們搶奪自己的財富及地位,提供各種成癮性活動,使他們沉迷其中,逐漸失去斗志。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掌握自己的人生,因為世界上懶惰且滿足現狀的人太多,他們寧可選擇平庸平淡碌碌無為的一生,也不愿冒險追求內心的夙愿。也不是每個人都崇尚心靈的喜悅、精神的高尚,因為當生存的基本欲望都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寧可拋棄一切精神需求,這是人性。
漸漸地,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活在污泥中,但有人潔白如蓮花,有人滿身污穢不見天日。不同的基因和環境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性格,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善良或者邪惡,單純或者狡猾,執著或者屈服,堅持或者放棄,穩重或者放蕩,都是你我內在深層欲望使然。
不管是什么決定,只是結果是你想要的就好。沒有任何人值得批判,也沒有任何人永遠被贊揚。
人類是群居動物,放棄所有的人際關系,不屬于任何一類群體,恐怕也只能孤獨終老了。一個人真正屬于很多群體,同時又能不同流合污,不受限于清規戒律,不屈服于王權富貴,擁有獨立的自我思考能力,這才叫活著。
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整體,是一群受某一事件、演說、激情、恐懼、愛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為某個目標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動的人。還拿公園里的人群舉例子,如果這時突然響起了廣場舞神曲,一群人開始參與進去,然后越來越多,這個場景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在這個時間段內,他們有了心理訴求上的一致性。即便這些人互相之間不認識,也已經形成了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