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這個話題超出了自己一個少女的承受度,卻是難以接受,不過,又疑問道:“你的i孩子不跟你姓你也愿意?”
“無所謂。”
“你……”
“人哪里能管自己死后太久的事情,我對自己體外的DNA會有什么樣的遭遇不感興趣,畢竟,如果你對我們的研究了解一些的話,宇宙無法永久保存啊,還有,你們那邊也是隨父姓嗎,那他老人家肯定愿意外孫子跟他一個姓了。”
“他,會狠狠的用鞭子抽你。”
啊,姓氏這玩意。
我們已知的文明,都是子女隨父姓的制度,為什么人類選擇這樣的制度,這是偶然嗎?我想了一下這還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因為男性對后代有不確定性,而女性不存在這個問題,女性可以保證肚子里的孩子100%是自己的,不存在什么喜當娘,而男人卻有很大的喜當爹的風險,尤其是現在這個女權泛濫的社會。作為一種要對后代付出高昂投資的動物,男人需要努力降低喜當爹的概率,也就是對孩子的親子不確定性。女性也會努力讓男性相信這是他的后代,這樣男性才會心甘情愿的撫養這個孩子。我們可以看一個社會上的有趣例子人們在看望初生嬰兒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說孩子像父親,特別是女方家屬,這并不是大家約定的,而是潛意識使大家都這樣講,所以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降低男性潛意識對后代不確定的焦慮,使得男性愿意投資這個孩子。所以隨父姓作為一個社會制度,也是一個標示主權的意味。這個世界更多的動物,雄性是不在乎雌性的后代是否是自己的,因為自己插完就走了,不需要任何投資。而人類男性則面臨著喜當爹的危險,要為后代做高昂的投資,而后代有不確定性,所以隨父姓也是對男性做出的犧牲獲得的一個權利。姓氏的父系繼承制告訴父親們:”這個嬰兒真的是你的孩子,因為他隨你的姓!“動物世界里面,比如雄獅,還會咬死非親生的幼崽,人類也是,有些父親不愛孩子,有些愛孩子,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妻子表現的是否能讓丈夫放心。比如如果妻子嫌棄丈夫,愛發脾氣,覺得丈夫比不過隔壁老宋,又或者妻子是女權主義者,等等表現,都會讓丈夫潛意識里覺得她出軌率高,從而懷疑孩子是不是親生的,當然出軌就更嚴重了。而隨母姓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潛意識給男人的感覺就是“孩子不一定就是我的,因為不隨我的姓”。如果兩個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那么對母親來說沒什么區別,因為母親100%確定孩子是親生的,可是對父親來說就不同了,父親會潛意識里覺得隨自己姓的孩子更是自己親生的,所以會不知不覺的更偏愛隨自己姓的孩子。雖然現代社會有親子鑒定,但技術的進步并不能改變千百萬年來形成的本能。也有些人非要說父親愛不愛孩子和是否隨父姓無關,因為有的父親孩子隨父姓,父親照樣不管孩子,甚至虐待孩子。的確不否認有這樣的事情,就好比你遵守交通規則,照樣可能遇到酒駕的司機撞你,或者精神病司機惡意撞人。這些意外是你遵守交通規則也很難避免的,可是并不代表你遵守交通規則就沒有意義了。遵守交通規則出意外的概率明顯低于不遵守交通規則。隨父姓的情況也一樣。
沒有證據顯示采集比狩獵更優越而使母系處于支配地位。到了可以討論姓氏的時代,農業都發展幾千年了,父系在體能,生理的優勢決定了無論以何種方式生存,都不會存在所謂的母系社會。社會的大多現象都是后起,唯有撫育后代則是母親的天性。男子奔波于外,女子為撫養后代,居住必須固定下來,所以當時土地房屋為女性所有。男子則入居女子之家。即是夫從婦居的時代,類似今天仍存在的走婚。這里沒有誰處于支配地位的問題。因為尚無婚姻制度,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這個時期應從母姓。早期姓氏多從女字邊就是這個原因。當農業可以完全滿足生存,男子不再流動,而是聚居起來,形成部落。男子地位開始遠超女性。有財產者,傳之于子。職業地位也是父子相襲。人與人之間交往,需要知道其父而不必知其母,母性開始易為父姓。古時將人團結在一起,依靠宗族。一族之人,不能永遠聚居一處,必有遷居他出者,就有了支派,有支派就需要區分來表示,就是氏。氏的命名方法很多,住地,國家,官職,爵位……都可以拿來用,這叫氏姓。原來的姓叫本姓或正姓。
所謂“姓”,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后世繁衍百代,姓不能變;所謂“族”,就是附屬,始祖之旁枝別屬需各自立“氏”,以別貴賤。《禮記·大傳》:“系之以姓而弗別”,“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這是說“姓”之所以不能變,其作用主要是避免后世近親通婚。從優生優育角度而言,周人建立姓氏制度以防近親結婚,有一定科學道理。因此,姓的作用在古代,最主要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產下發育不良的后代。在那個年代,人口數量并不是很多,很可能看起來陌生的男女,上三代以內就是同族人。如果沒有“姓”,也許在懵懂之間就近親結婚,生下畸形兒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所以,周人特地制定了“同姓不婚”的禮制,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無疑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姓代表了血緣關系,氏則是在同姓的基礎上區分出家族分支。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同姓不通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先秦時期。韓國的王族是韓氏,魏國的王族是趙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都是姬姓,跟周天子是有血緣關系的。楚國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望族,楚王一脈則是熊氏。但實際上熊屈景昭都姓羋,往上追溯個幾十代都是王子皇孫。之所以同一個姓下會有不同的氏,就不得不提到分封制了。有周一代,氏的最主要來源就是封地和官職,小部分來自祖輩的名或謚號。先說來自封地的氏,這也是最常見的來源,一般來說,你的封地叫什么,你就可以叫什么氏。比如你的封地在夏,你就可以自稱夏氏;封地在陳,那就叫陳氏。并且,隨著封地的改變的,你的氏是可以改的,這點很重要。姓是隨著血緣流傳下來的,除非重大的變故,輕易不會改變,而氏就相對隨便得多,你封地換地方了,就可以改。秦始皇嬴政,理論上他是趙氏,原因是秦國以前弱小而趙國強大,恰好秦國國君跟趙國國君祖上是堂兄弟(都是嬴姓),于是蹭了人家的氏,看起來nb一點。但隨著秦國的崛起,再加上嬴政年輕時在趙國過得不好,秦始皇顯然并不喜歡趙這個氏,這時候你說他是嬴姓秦氏也是沒問題的。氏的另一個來源則是官職。例如上官,太史,現代許多復姓就是這么來的。來自祖輩的名或謚號的會相對少一點,比較有名的是莊氏,來自楚莊王的謚號“莊”。現代的莊姓如果不是改姓的話,很可能就是楚王后裔。另外還有來自身份的氏:公孫。這個氏是一個多來源的氏。一般來說只要你爹是公子,但你們這一脈又沒資格繼承爵位,那你就可以叫公孫xx。
姓是區別血緣的,是宗族的根本族號,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統,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志。
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是跟母親的姓。“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標記,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開氏始祖的符號標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的稱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號,子孫分支,就以氏來區別。他們的姓不變,而以分支的國、邑、地、官、謚、字、業等各自為氏以示區別。在小宗(分支)的劃分,有其基本原則,就是“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子孫分出,以其祖為祖,自為小宗。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孫分別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為氏以示區別。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姓與氏的作用是不同的,人人都可有名,但只有貴族才有氏,因為氏是用來分別貴賤的,即所謂的“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在貴族中,“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是用來分別婚姻關系的,即“姓所以別婚姻”。那么,什么叫做“姓所以別婚姻”呢?簡單地說,氏相同而姓不相同的,可以通婚;而姓相同氏不相同的,不可通婚。因為同姓之人皆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總的來說,姓是用來“別婚姻”的,而氏是用來“別貴賤”的。另外,氏可以改變,而姓是不可以改變的,正所謂“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