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破網?試想一下倘若每一個人都可以活成**,在人類的江湖里,還會有那么多腥風血雨,魚死網破嗎。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又坦然承認人性的弱點之一,自私。陰陽八卦講求平衡,就像簡單的翹翹板一樣,要想平衡,就要輸入和輸出一樣多。每個人都在力求保全自我,出于自我保護意識,都不愿意淪為弱勢的受不公平待遇的一方。所以,就算是看起來最固若金湯的親情,也抵不過付出與收獲長期不平衡的腐蝕。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旦有了自私的行為,不加以控制,大廈將傾,人走茶涼之時,悔恨也于事無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不由衷和痛楚,都有自己為自己而生活的權利。所以,無論跟誰多么親密,都要保持一份尊重,一份真誠,一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一想,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人之所以深陷痛苦的原因,離不開自以為是。
世界是一個大格局,人如同螞蟻一樣渺小,又好似整個世界。每個人布好一生的局,走好一生的路,著實不易。只希望別離開初衷太遠,別被困難打敗,別讓虛無的假象蒙蔽心智。人生充滿大風大浪,愿每個人的世界都安好。
從一個地方走出去的人,往往帶著某種即或是若隱若現卻也根深蒂固的相同印記——一句外人不解的俚語,一個坊間獨傳的奇談,一種耳濡目染的趣味,幾道別有風致的菜肴。不論日后經歷舛順,這點源自骨血的習性保不準哪天會突然鉆出來,使人緬懷之余,想要復制過往的一天,一季,一年。這個“地方”往小了說是一個宅區,街口,往大點講可擴至一個鄉鎮,一個縣市。后者更容易留下時間難以磨滅的烙印——鄉音。一句土語,就是站在一方土地上擲地有聲的回響,是初志萌發的起點,是洞敞心扉的華章。一開始覺得它有多土多難聽,到最后將以數倍的程度稱贊它有多美多動聽。聽人自褒母語便是官話,不知方言音味。撇去那點與生而來的驕傲,未嘗不是莫大的失損。
出去的人早晚要回來。不必衣錦榮歸,不求助益左右,在那片跟隨自己年齡增添了同等歲月的土地上站一站,頃刻相知相融。早年或是幼年培養的古老習慣,像拴在游子背上的橡皮筋,把再也闖不動,走累了的孩子拉回來,供以一個安身的所在,不管作為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撫慰,有總勝于無。從來沒有遺棄。山在,水在。時光,舊識,都在。站在生人堆里說“我來自XX。”站在舊人跟前說“好久不見。”一種近乎于自豪的情愫在心底扎根,叫人語帶柔軟,不懼孤苦。
通常時候,這個地方被稱作故土。類似于動物植物的發源地,原產地,可謂人之“初”。縱能走遍三山五岳,舉國內外,這塊雙足初立的土地始終以一個名字的形式,蘊以不可忽視的符號意義,貫穿生命前后,為其他樂土佳處不能替代。屬于少數不必持續提供給養和關懷又令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之一。功成名就,頭頂的光鮮也不能使其遜色,見了街角老樹下搖著蒲扇的鶴發老人,照例得招呼一聲“大爺,您別來無恙?”若非如此不忘初年,真叫光鮮失色,故土蒙羞。這個地方不講功名高低,只看情分淺近。
有人愛故土,有人恨故土。恨意深遠,唯恐躲避不及。多如常言,恨之多深,愛之多深,只把本身就不可根除的那個“名字”又加粗加大了幾分。想想,又何必。恨的是人,是物,是回憶,不是一片土。一朝心懷坦蕩,恨意削減,又以附帶愧疚的濃烈愛意去珍視它,并渴望極力擁有它,直到永久。落葉歸根,有此一類。
人越老,走得越遠,背后的皮筋力道越緊。到底改不了古老的習慣,像小時在樹上刻下的文字,手上留下的傷疤,夢里夢外惦念的鄉味,成為本性基因的分支,憑入魂般篤深的力量,完整著難以完整的人生。
在人群中,異彩彰顯。舊雨偶逢,一眼認出。
家是什么?
有人說,家是黃昏湖邊的攙扶,家是燈下互相剪去絲絲白發,家是一件舊風衣,風也是它,雨也是它。
也有人說,家是倦鳥歸來的巢,家是小船避風的港......
如果你問我,家是什么?我只會說:
家就是家,“家”是一輩子圍繞著我們的一個字。用濃濃的墨蘸滿濃濃的情來書寫這個“家”,一生有多長就能寫多久……
有一個富翁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說::“先生,讓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問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嗎?”。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一本正經的,斷斷續續地回答說:“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家不是房屋,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而是你受了傷可以療傷的地方,是你可以卸下偽裝不用小心翼翼的地方,是你可以痛快哭縱情笑的地方。
那里,有你最親的父母,最愛的孩子,拿最好的青春陪你過苦日子的親愛伴侶。他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就算門外凜冽如冬,推開門,卻是春風拂面。家,是這個世間最溫暖的地方。所以,你最該帶回家的是快樂,而不是煩惱。你最值得做的一件事,就是讓最愛你的人們,幸福。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一發生矛盾,處理方法就是事不過夜,一定要說清楚,一定要分個你對我錯。久而久之,分來分去,出現了彼此爭理。先生常常爭不過妻子,為了早點休息,他只好以妥協而收官。這位女士屢戰屢勝,洋洋自得。
后來她發現,先生離她越來越遠了,連工廠都搬到了郊區,有時候還會以忙為借口而不回家。
妻子沒有辦法,直生悶氣。后來,在姐妹們的勸導下,這位女士明白了:家,可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我們每一個人溫暖的港灣。在家里要講情,要講愛,要講無條件的彼此體貼關照。一百年前,王鳳儀老先生留給世人四句話,“夫妻不講理,講理氣死你,夫妻要講情,講情互相疼”。
再說了,理在哪里呢?理,在人心。當我們的內心良知能夠對照事事物物的時候,隨其心境,當下即得本心之樂。心樂了,看外面,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