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把飾物當作自己區別于其他人群的一個標志;好多人把寶馬當作自己區別于其他人群的一個標志;好多人把包包當作自己區別于其他人群的一個標志;好多人把有個漂亮性感的情人當作自己區別于其他人群的一個標志;好多人把居住高檔社區當作自己區別于其他人群的一個標志。
情懷、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理想等看起來很有品味,讓人接受度很高的信息,讓你不知不覺就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仿佛吃了這個披薩,喝了那杯可樂,用著那個手機,你就不是那個打工的廠妹了。
跟以前簡單直白的消費主義相比,現在的消費主義的坑挖的更大。以前只是說服你買買買,你買了后悔不后悔無所謂,反正中國人人多。現在不一樣,現在不是讓你買,而是買更多,不然無法彰顯你的品味、身份標簽、情懷、理想、生活方式,而你,也感受不到被消費陷阱支配的恐懼,只會沉浸在由買買買營造的生活方式、人生品質中。從買買買中獲取極大地、虛幻的、扯淡的、自欺欺人的滿足感,而且可能會形成一種學費病,用一句直白的話就是本山大叔的臺詞:忽悠他怎么了,他還得謝我呢?
尤其是文青,只要你給商品打上傳統、復古、情懷、匠心、古法、手作、優雅、傳承、清淡、佛系等標簽,哪怕再粗制濫造庸俗不堪,也有人買單,所以有人說文青的錢最好賺,其次才是女人、孩子、老人、寵物。
尤其是古法、手工、手作等忽悠手法,簡直泛濫成災了。如果是用的玩意無所謂,你人傻錢多你隨意,可是吃的東西你也敢買那就是智商問題了。
所謂古法手作食品,絕大部分,不但侮辱你的錢包而且侮辱你的智商。花了幾倍的錢,買回一堆衛生標準不達標的玩意兒,你就忍心給你父母和孩子吃?古法、祖傳、純手工、傳統工藝,其實都是三無產品的代名詞,都是表達一個意思,貴。按說貴點也沒什么,可是貴幾倍。貴幾倍咬咬牙也能承受,可是它不安全,畢竟入口的玩意兒,沒個食衛準字還真不敢吃。黃曲霉素,大腸桿菌,致病菌群,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簡直是對食品安全工作的侮辱。沒有添加劑,純天然,更是對智商的侮辱,沒有添加劑就沒有保質期,就非常容易變質,而且食品添加劑是正常的食品輔料,不談量都是耍流氓。
人一誕生,便面臨著死亡的恐懼和精神上的孤獨,想要為短暫的生命找到意義和方向。這種對生命意義和終極歸宿的追問尋求,個體能夠獨自追求真理和進行創造。這樣,人便獲得了一種自由感。資本使人自由,它把人從合作系統的編制之中解放出來,它允許人靠自己的腳站立起來,試他自己的運氣。人變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冒險自己去冒,獲利自己去獲。個人的努力能引導他到成功和經濟獨立。金錢成為偉大的平等工具并證明它比出身和等級更為強大。
輕度的虛榮心跟攀比心人人都有。如果偏向極端則可能徹底割裂所有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正向情感關聯——從上到下,每一個。失去正向關聯的個體間只可能產生嫉妒和敵意。充滿嫉妒和敵意的彼此即便是相互關愛的,也無法給予對方任何正向的情感體驗。長期無法獲得正向情感體驗的心靈,會像長期照不到陽光的植被般貧瘠,如是惡性循環直至荒蕪。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謂中產階層即尚且達不到“自我實現需求”的社會階層。按此定義,雖然實現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尊重需求是需要一定財富積累,但中產階層的財富標準并無定數,極具彈性。
但現實情況是,“自我實現”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錢消費。于是,中產們、偽中產們在公眾號、購物網站、商品廣告的“忽悠”下,被裹挾進消費主義浪潮中,迷失自我。
中產階層向往這個階層應該有的美好生活,但什么是“應該有”的,書上沒有,學校不學,父母不懂。于是,資本通過媒體壟斷了關于“應該有”的定義。
享樂主義直接刺激人們的感官并調動人們的內心情緒,人們在其中體驗到的更多的是本能放縱所帶來的快感。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憑借先進技術手段,創造出一系列超出成員基本生存需要的虛假需要。與此同時,它通過商業宣傳和廣告滲透的方式,向所有成員灌輸著同樣的感性需求,并且在其主流意識形態中,對那些采取認同態度的社會成員大加贊賞。在這種歷史境遇下,人們往往不得不直接面對和接納社會所提供出的感性新天地,并且在簡單的認同中逐漸喪失了批判性思考的力量,肯定性、實證化的思維方式逐漸占據了社會思想的主流。
這其中的文化,就叫做,肯定文化。
資本主義用它所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滿足著社會成員或真或假的生存需求。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個體之間豐富的社會關系還原為了抽象的勞動力買賣關系,個體需求的滿足必須依賴于價值規律主導下的經濟競爭。
簡單來說呢,因為我們的生活必然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遺憾和痛苦的。
欲望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