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這一招還真管用,僅僅三天,就已經有權貴子弟向你訂購晚餐了?”
王劍看著軒轅明月,說道:“我不懂你家的情況,但我懂人性,如果我在街上擺攤,無論說什么宮廷秘制,絕世美食,都未必有人去吃,但是,一個因為客觀因素,要照顧老母,不能跟隨舊主人去外地工作的好人,手里有手藝,被認證,這么一個人設下,人們肯定會對這一家的手藝感興趣的,因為,得不到的才是好的啊。”
其實炸雞也就是那股味兒,很多人對炸雞欲罷不能,是因為雞肉裹上面粉以后高溫油炸,會發生劇烈的美拉德反應,氨基酸和糖激烈地碰撞和重組,產生數百種香味化合物,勾動著你鼻腔里的神經。這數百種香味化合物,正是炸雞令人欲罷不能的原因。
雞肉在適當比例的鹽水中(一般是5%—7%),肌絲和收縮蛋白不斷溶解,細胞液和鹽水進行交換,可使雞肉增重10%—15%之多,從而使雞肉更鮮嫩(易撕咬)、更多汁。大多人會忽略鹽水腌肉的重要性,注意,鹽水比例必須精確,且時間必須在一小時以上。
把腌漬裹粉后的雞肉放油鍋里油炸,如果炸太短時間,雞肉中心溫度低于75度,會有食品安全問題。一般人在家炸雞,也不測量中心溫度,為保全熟,會多炸兩分鐘。但在油鍋里,僅多炸半分鐘,雞肉便會從鮮嫩變成老硬,精準的油炸時間,在一開始往往很難掌握。
專門賣炸雞的店大街上隨處可見,外帶都比較方便,當然你如果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可以邊走邊吃,即使稍微冷掉一點吃到嘴里可能脆皮的口感會稍微差點吧,但是雞肉吃起來的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像炸豬啊、炸牛啊這種就一般會在店里通常就以套餐形式搭配米飯和卷心菜絲一起賣,而且一旦冷掉的話,吃起來就會覺得比較膩。這個應該是和各種肉里面所含脂肪的特性有關。雞肉中的脂肪融點比豬牛羊都低很多,即使涼了,也能感受到脂肪在口中融化開的那種感覺。而且雞肉的脂肪含量本來也小,也可以稍微腦內暗示一下自己沒那么容易長胖吧,相比較而言哈。而且雞的體積也比豬牛羊這種小很多,全身都可以炸,選擇性會比較多。豬和牛的話通常會選里脊肉這塊來炸,炸之前為了入味還要反復敲打,把肉里面的纖維打散,但豬牛羊本身肉質纖維又比較密,還是挺費工費時的,對于街邊小店來說從工本費上算就不合適。雞的話即使是常拿來做雞排的雞胸肉和雞腿肉,它的纖維天生就很松散,處理起來比較方便。要吃其他部位的話,也只要充分做個按摩就行了,費不了太多事兒,但是比較講求手法,手法對的話雞肉更容易吸收調味的湯汁。
炸雞是個很完美的例子,作為人類,追求的就是高油高脂肪高糖,油炸食物往往是高油脂高熱量食物的子集。因為有利生存,早期人類最向往的就是這樣的食物。“向往”具有分子層面的證據:當人們獲得和食用高熱量食物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令其感到愉悅,食物和心情就這樣被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