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思考模式。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要“觀察整體”,即認為我們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單因果關系。比如說,你認為自己成績不好是因為題目做的太少,這就是一種單因果關系。
事實上,造成“成績不好”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專注,可能因為你剛剛失戀情緒受到了影響,也可能因為你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你熬夜刷題反而使你更加不專注、成績更不好。如果我們把“學習”這一過程看作一個系統,它包含著許多環節:預習、上課聽講、記筆記、自習、回想等等,而我們的精力——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則影響著其中每個環節的效果。
再比如說,昨天你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現在你們正在冷戰。在你看來,你只不過忘記了“紀念日”而已,她居然大動肝火。雖然你嘴上說著“親愛的我錯了”,心底里卻覺得她在無理取鬧,心想又雙叒叕要“破財消災”來討好她了。事實上,在此之前她早已對你不洗衣服、亂擺放東西種種生活習慣頗有微詞,還責怪你每天沉溺于游戲不思進取,只是你毫不在意;而“突然爆發”的爭吵也是不滿情緒積蓄已久的結果。
如果把你們之間的親密關系看成一個系統,保持愛情長久的要訣并不是馬上清空購物車——雖然這種做法看似可以緩解燃眉之急。長遠來看,你需要改掉自己邋遢的習慣,讓自己更加健康、向上,而她變得更包容,你們之間才能有更少矛盾。
系統思考要求我們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影響系統的任何變化都不是瞬時產生的,但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掌握了系統思考,你會在壞事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警覺地發現,而不是等到釀成大禍才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同樣地,微小的、集中的行動,如果選對了地方,有時會帶來可觀的、可持續的改善,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杠桿作用”。
我們接受的教育歷來強調忠于職守這一觀念,以至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就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要做好自己所在崗位的重復機械勞動就行了。
這種思維誤區會帶來兩個方面的麻煩:一是高度專業化引起的崗位單一化,一旦遭遇裁員離開自己的崗位,很可能短期內難以再找到符合自己預期的工作。二是只關注自己的崗位,而對職位之間的關聯缺乏責任感,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相互踢皮球。
自己的崗位,而對職位之間的關聯缺乏責任感,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相互踢皮球。
如果你覺得自己作為學生的職責就是“學好課本知識”與“按時完成作業”,而不去主動獲取更多課堂與教材外知識,那你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名高級學習者。
“我的職位就是我的職位”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發生問題時,我們每個人都習慣責怪身外的人或者事。
市場部責怪生產部:“我們完成不了指標,都怪產品質量不行。”生產部責怪工程部:“我們想生產出好產品呀,可是你們的設計太糟糕了。”工程部指責市場部:“要不是因為市場部瞎提意見,我們肯定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類似地,你也可能會說,“都怪鬧鐘早上沒叫,我才睡過了。”“我女朋友一點也不理解我,我們倆變成現在這樣都是她的原因!”“我這次考的不好,都怪老師太變態,出的卷子又偏又難。”最后一個問題也沒解決,自己變成了一個滿滿負能量的受氣包,好像全世界都和你過不去,存心難為你——卻全然不知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正在自己手中。
同樣類似的原因,表面化的思維總是要出問題的。
不去調查研究,永遠找不到問題的真正來源。
所以,第一點,樹立因果循環的觀念,使用系統方式思考問題,改變我們原本線性的單因果思維模式。
遇到問題的時候,絕對不能再有都是某某才導致這件事的發生,這樣的想法,也要改變簡單武斷地處理問題方式。
不要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想,我是不是太笨;不在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想,老子大不了辭職;不在感情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大不了分手。在系統中,每一個產生影響的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沒有只存在于一個方向的作用,一切改變的出發點,其實正是我們自身。
所以,對于王劍來說,對于秘境的資料太少太簡單,以至于缺乏切實準確的判斷力,這一點簡直比殺了他還難受。
龍亦菲思考良久,找了個機會,趁著呂青衣看不見,神色復雜的看了看王劍,說道:“回去以后和你算賬,這是我最新制作的,很容易就可以打開的符咒,用之前,塞住自己的耳朵,有奇效。”
大宗師制作的符咒,可以承載那樣浩瀚復雜的符印的東西,幾乎就是高價貨色,王劍有那么一瞬間,想的是回到家以后,擺攤賣掉能賺多少錢的問題。
當然了,目前他處于非常危險的期間,自然不敢多說,而是帶著幾分討好一樣的接過,想說的話,也都被冷峻的面容打住了。
現在屬于犯了錯誤的人,被歧視啊。
呂青衣也看在眼里,不過她已經把自己東西給了王劍,于是馬上說道:“龍角劍帶了吧,有事情第一時間就用,我打聽過,當年這個位面就沒有帶過來多少神器,這么多年過去了,想必早就完蛋了,龍角劍在這個世界就是無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