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目的是什么?
有一種人,你問她午飯吃了什么,她回答你哎呀今天煩死了去食堂電梯一堆人到了那邊還滑了一跤又讓人插了隊結果打飯的大媽給我打紅燒肉的時候手還一直抖滿滿一勺到我碗里就三片然后又沒有座位主要是我和阿姨吵了一架那會兒功夫早就被人占了位置……就說我形容的貼不貼切?這樣的人不少,不考慮去抓住對方的點憑著自己的奇特思維亂說一氣,我只能善意的揣測這樣的人很熱情友善且傾訴欲強。
說話首先必須切合主題,跟前面對方說的話相關度越高越好,這是最最最基本的口才,閑聊的時候也是一樣適用,只是一個度的問題。舉個例子:不信你跟我聊你去泰國旅游泡沙灘的美好經歷,然后我說我曾經在美國的賭城玩的多hi,或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更有趣,但是心里一定不如我問一句“然后呢?還玩了啥?”來的舒服吧。退一步,我說在美國的沙灘曬日光浴也比之前這個好一些。
有故事,有干貨。說話有目標但是卻沒有內容說,等于你知道奪取荊州很重要但是手上一個兵沒有,那你有目標又有什么用?這個只能多看書,多學習,多跟人交流。然后別人和你聊旅游,你有東西聊;別人跟你聊軍事,你有東西聊;別人和你聊歷史,你還是有東西聊。至于想要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那更是需要以理服人,以智勝人,對知識的儲備只多不少。
我在開頭說過,口才是引導談話以達到目的的能力。口才好的人永遠會在對話中占主動地位,引導整場對話,他們說話不會繞大圈子,而是讓每一句話都緊緊圍繞在他的目標周圍。就像武功一樣,或如“東邪”五虛一實,變幻莫測;或如喬峰剛猛無比,一掌秒殺。換句話說,他的每一句話或鋪墊或轉折,或委婉退讓,或直擊要害,都有他的意義,沒有一句廢話。你希望對方崇拜你,你就在他感興趣的話題下講他不懂的;你希望對方開心呢,就讓他講自己自豪的經歷;你想懟對方,就找對方的痛點和軟肋……
這只是劇本!只是劇本!只是劇本!我見過很多人,說話之前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可是講著講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甚至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這種情況多見于員工對領導,舔狗對女神,學生對老師,書生對強盜……
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在交談當中邏輯清晰,無疑是指我們能夠用語言把我們的思維有規律有規則的表達出來。
很多人在公眾表達的時候,會有心跳加速,語速過快的問題,從聽眾視角來看,會削弱演講者的氣場,顯得不夠沉著和穩重。那如何去調整呢?
無非是增加舞臺體驗的機會,讓身體和精神逐步適應公眾表達的環境。
在醫學和心理學中有種治療方法就是脫敏療法。就是讓患者逐步暴露在過敏源中實現脫敏。花生過敏就按劑量每天接觸一點點,劑量逐步遞增,讓身體慢慢適應。演講也是一樣的,語速比平時要快,很多時候是因為突然將自己暴露在眾人面前這種體驗太少。主動尋找演講的機會,比如演講俱樂部,學校社團,公司年會,家庭聚會等等…
提升對自身語言表達的感知力。
你了解自己每分鐘能說多少個字嗎?你知道自己正常的語速對別人來說是快還是慢嗎?你知道自己每分鐘說多少字,自己是舒服的,聽眾也是舒服的嗎?
想要訓練自己的語速,讓自己在臺上看起來鎮定自若,需要提升對自身語言表達的認知。
你生來不是為了掙扎度日,你生來不是為了擔心受怕,你生來不是為了過那種喜悅時刻寥寥可數的人生。
你本來就應該開懷地笑,并且充滿喜悅;你本來就應該自我感覺美好,因為你是無價的!你生來就注定要勝利,你生來就注定要快樂……我親愛的朋友,你生來就注定要擁有精彩的人生!
說話沒結構,不懂得如何說話的人,實際上,起床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要講什么、講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坐下來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剛剛講了些什么。缺乏結構會讓你在講話之前你很難把握自己的主體,甚至在你講完之后回顧的時候你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主線。
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意思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它由不計其數的個體所組成,并且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就像:蘋果就是蘋果,香蕉就是香蕉,它不能成為西瓜,或者火龍果。
對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都要有明確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間狀態。意思就是,一個事物,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沒有中間狀態。比如:茶幾上有一本書,這句話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沒有別的可能。當然你會說有很多“變化中”的事物,比如:你每天學習,那么你不是正在變化成為你,而是變化成為更有學識的你。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重復理由。這個原因也可以被稱為因果原理。它所體現的內容是宇宙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根據。這就暗示著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釋,沒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如果一個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這就意味著它要先于自身而存在,這顯然是荒謬的)。
在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也就是說,如果X是X,那么同一時刻,它就不能是非X。比如:你出生在北京,那么你就無法出生在上海。這兩個命題無法同時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