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練武從軍(做匪、組織團練敲詐鄉里)這條上升渠道,反而比讀書的起點標準要高一些。
此外。火藥時代尚未成熟,也是窮文富武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旦肌肉不再是戰斗的第一要素,一旦經年累月的冷兵器訓練不再是戰斗力的主要來源,軍隊規模就迅速擴大,同時伴隨著基層士兵的底層化、賤業化。
當然,這句話是民諺,也就是普通山村的生活準則,是從底層百姓視角總結的規律。
實際上呢,無論文武,農業社會的上升渠道都非常狹窄。讀書真要出成績,起碼也得是殷實地主人家才有希望。
真正的寒門是沒多少機會的。農民只是直觀地總結了自己對文武兩途第一門檻的評價。至于后面哪條路門檻高,哪條路還有更多、更無奈的門檻,靠農閑聽戲來了解世界的農民想不到也不會去想。
以今天的視角和標準來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層處于半野蠻、半失控狀態。在基層,暴力是非常通行的利益分配因素。
縣里能動用的有訓練武力不過是幾十上百人,十幾個能打、有訓練的漢子已經可以通過潛規則霸占很多資源了,比如水源,比如特產販賣權,比如新開墾土地。
如此對比,和古代“武”途相對應的現代職業應該是“商”,即在政府、在體制之外獲取日常經濟資源。
和“文”對應的則是考大學,讀書,拼學歷,為將來打工提供一個好敲門磚。如此說來,窮文富武(商)對于今天的基層民眾來說依然有意義。平民子弟靠讀書,富家子弟有從商的本錢。只是今天的社會機會多,上升通道(中層以下)比較通暢,各種資產在不同行業之間可以通過市場自由轉換,所以文武(商)之途沒有那么明顯。
最后,還是前面說過的原則。這個諺語是對最基層民眾說的,是他們用來描述各種職業最基本門檻的。一旦你過了這個門檻,后面的事情就和這句話關系不大了。
學武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學武得吃肉,必須攝入動物蛋白,清末民初的幾個著名武師,先不說功夫如何,家里都是大地主,只有地主才吃得起肉,窮人連糧食都不能管飽,怎么吃得起肉?別說吃不起肉,中國有句諺語,“忙時吃干,閑時吃稀”,如果不干重體力勞動,干飯都要省著吃,好不容易吃頓飽飯,打一個時辰拳,肚子又空了,連下一頓飯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習武?
其次,練武需要大量的時間,終日打熬筋骨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站樁,打木人,對練都需要時間,要想在武術格斗上練出成色,絕對不是你練幾分鐘學個招式就可以的,而對窮人來說,自己還要下地干活,累個臭死,將就著讀書還行,哪里還能做同樣消耗體力的格斗訓練。
到了這個世界,學習法術,更是如此。
冥想,消耗法力,然后再冥想,再消耗。
這需要消耗的食物、補劑以及一個活生生的勞動力,使得底層出身的年輕人,想要上進,起碼要付出十倍八倍的努力了。
練武需要大量的時間,終日打熬筋骨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站樁,打木人,對練都需要時間,要想在武術格斗上練出成色,絕對不是你練幾分鐘學個招式就可以的,而對窮人來說,自己還要下地干活,累個臭死,將就著讀書還行,哪里還能做同樣消耗體力的格斗訓練。
年輕人,去搬磚一天都能賺幾百,何必自己遭罪啊。
學文只要有書有筆,孩子聰明,記憶力好,就能博個出身,學武沒有名師,練錯了都不知道。史進開始學武,找了幾個武師,結果都是半吊子,被王進一棒打到,柴進家里養了一群教頭,碰到林沖,才知道都是慫包。這是巨大的沉沒成本,窮人自己吃飯都難,養個武師更不要說。
就是學文安全得多。窮人一家幾口人甚至幾代人,勤扒苦作,能供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讀書,這樣的孩子叫讀書種子,一家人的希望都在這個種子身上,一旦要是夭折了,全家幾代人辛苦白費,而學武從軍,是有很大風險的,所以窮人不敢學武,富人不然,能生養幾個孩子,個個能夠保證充足飲食,就算是萬一陣亡,也能保證香火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