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代城池的山寨復刻微縮版,這里最大的體現。
城和市是不同的概念,城最初是指帶有政治、軍事色彩的堡壘,市則是依附于城的商業、手工業區域。中國夏朝就出現了城邑,隨著城邑經濟功能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城和市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至此,才有了城市的概念。
秦朝的郡縣制體現在造城上就是首都、郡、縣三級的城市體系,秦試圖將統一之前的各國都城以及大大小小的城邑納入到這個城市體系中,但因為國祚短暫,這個城市體系并沒有完全建立,加上秦末戰爭,不少城市毀于一旦,大部分城市也已殘破不堪。到漢朝建立后,劉邦于公元前201年下令“天下縣、邑城”(天下郡縣修筑城邑),拉開了漢朝城市建設大潮的序幕。
漢初的這次造城運動是對秦朝城市體系的繼承和發展,主要是為政治服務,大部分城市只是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據點。
漢武帝即位后大力開邊,屯墾和移民誕生了一批邊塞城市,西域五十余國也列入西漢版圖。到西漢末年,遼闊的疆域內分布著大大小小1600來個城市。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城市的經濟性和文化性也得以增強,不少城市成為所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加上周邊一些小的城邑,就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圈,并形成了如關中、關東、燕趙、江南等城市經濟區。郡縣城市體系建設至此基本完成。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撤并過400余縣,東漢城市因此比西漢少一些,不到1200個。
東漢的城市發展和西漢相比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邊疆一帶城市數量減少,幽州、涼州西漢時都有一百多城,東漢時皆不到一百。這可能和兩漢交替之際戰亂頻繁以及東漢初政府無力管控西域有關。另一個特點是南方城市開始發展。南方城市的發展是經濟區域變化的一個反映。東漢前經濟發展區域主要是淮河以北地區,東漢后期南方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區,且人口大增,如鄱陽湖、洞庭湖周邊一帶及成都平原。南方的荊、揚、益、交四州西漢時只有城市383個,東漢時有387個。但總的來說,整個漢代南方城市數量還是遠遠少于北方。
國都是一個國家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同時經濟、文化往往也比較發達,可以說代表了一定時期整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高發展水平。以西漢國都長安和東漢國都洛陽為例,兩漢國都城市最大的特點是以宮室為主體,包括宮殿在內的行政建筑占據了城里一半以上的區域,市場眾多,且有規模宏大的文化禮儀建筑。
西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通過漢高祖到漢武帝時代的長期營建才得以完成。長安城全城平面略呈方形,基本上為正南北向,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總長25.7千米。
長安城共十二個城門,城內有八條主要大街。宮殿為城內建筑主體,五大宮殿占據全城面積一半以上。居民區主要集中在雍門和宣平門以北、廚城門以東的一小片區域,北墻外可能還有大面積的貧民居住區。
商業活動集中在城市西北角的東、西九市中進行,在這一帶發現過大量陶俑和錢范,說明這里極有可能還是一處手工業集中地。禮制建筑位于城西南。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導致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后數十萬赤眉軍攻入長安,大肆搶掠,還放火燒毀了長安宮室,長安城遭到了嚴重破壞。
也就是說,這里大概率不會好像舊長安城那樣有著這樣那樣的龐大建筑,但是大體上,格局還是差不多的。
而所謂大漢格局,很多時候,長安城就是一座要塞啊。
長安城城垣周回60里左右(漢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南面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由南向北依次為章門、直門、雍門;北面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洛門、利門;東面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門。
可以理解的是,秘境自然是用不到這么多門的。
不可能有上林苑或者其他,但是那種在關鍵點布置軍隊的設計還是會?的。
最關鍵的,絕對是水了。
任何文明都是依賴水進行生存和發展的。
作為使團成員,居然真的擁有自由。
雖然是后面跟著好幾個錦衣華服,一看就是秘境的強力人士,有這樣幾個人走在后面,王劍想要接觸秘境人,基本上是癡心妄想啊癡心妄想。
而且,那些秘境人看過來的目光并不友好,甚至帶著一些危險的元素。
當然了,這主要是針對了身邊的龍亦菲吧。
龍亦菲換上一身便裝,清爽方便,看了看王劍,隨口道:“你的小情人留在使館,就不怕她跟人跑了。”
王劍嘆息一聲,說道:“你就是我的情人啊。”
龍亦菲面色一緊,說道:“小心回去以后,你被活生生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