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的條件對于采摘橘子的效率提升收效甚微,甚至毫無益處。在這樣的飽和式競爭下,生產力和“大蛋糕”不增反降,進一步加劇競爭,陷入惡性循環。鑒于評論區有同學提出是人口過多過密、人均資源不足而引起的內卷。
這里澄清一下,舉這個例子主要是為了指出內卷化的一種表現,而不是探討內卷化的成因。例子中雖然給定了100人競爭3個工作崗位的前提,但并不是說過度激烈的競爭就必然導致內卷。相較而言,價值觀單一、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對稱或許是內卷化的更為直接的原因。
內卷化就是價值觀單一帶來的生產方式單一和惡性競爭,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惡性循環。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古代王朝,本來是耕地60%,草原20%,森林20%,結果由于人口太多養不起,被迫開辟新的耕地,于是破壞了森林草原,破壞森林又導致水土流失,耕地質量變差——這就陷入了“養不起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養不起人——砍伐森林”這個惡性循環,這就是最標準的,教科書式的內卷。還比如一個人,本來可以工作八小時,運動一小時,讀書一小時,業余愛好一小時的,由于公司要求加班——就陷入了“被迫加班——沒時間運動——身體變差——狀態不好——績效變差——被迫加班”這一惡性循環,這就是內卷。
由上可見,造成內卷,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價值觀單一:以耕地為綱、以工作績效為綱,其他一切都可以犧牲。
惡性競爭:永遠掙扎在生存線邊緣,沒有任何時間和資金上的余裕可以調整發展路線。
假定某省考生數量,錄取名額不變,即錄取率不變。
現在有一所學校,甲校要求高中生每天學習14個小時,寒暑假和雙休日補課。這一操作的效果是在短期內提高了甲校的錄取率。
這種錄取率提升的甜頭讓乙、丙、丁校羨慕,于是均決定向甲校學習,推行甲校的教學管理模式。
由于擔心甲、乙、丙、丁校錄取率的上升導致某省其余中學的錄取率相對下降,于是該省其余學校也不得不采取跟進策略,學習和推廣甲校的教學管理模式。
最終,某省所有中學都開始強迫學生一天學習14個小時,取消寒暑假和雙休日。
于是,由于全省均采用甲校的模式,各個學校的考分盡管普遍上漲,在高考錄取率不變的前提下,各個學校的錄取率與推廣甲學校模式之前相差無幾(比如,原來一本線是550分,由于學生成績普遍提高,一本線上調至590分,導致各個學校錄取率與推廣甲校之前無異。
在這一過程中,為提高分數,中學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和資源。由于該省高考錄取分數線提高,單個學生的分數看似提高,但從錄取結果看,這種投入沒有意義。這就是所謂的分數增長,但學生考取好大學的幾率沒有實質增長,即“沒有發展的增長”——內卷化。
確實有辦法對抗內卷,那就是洗腦。
沒有樓上樓下的姑娘們下來接客啦的喧鬧,而是非常的和諧,非常的雅致。
王劍幾人穿著便服,其實根本就是掩耳盜鈴一般,忽然終于有人記起,這里是秘境,哪怕如何的放蕩形骸,難道還能傳回家里去嗎。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兩國交戰,即使再惡化,傳播對方子弟在自家內部風流快活的樣子,似乎都是單方面的給對方增加士氣不是。
個人利益訴求形成集體制度。人類的本性是自私,因此發展出來的制度是私有制。為什么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被歷史淘汰?因為在解決基本的物種瀕危問題后,交配權的不對等會引發社會動蕩。正因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誰也不愿意與人共享老婆。今天如果我去嫖娼,我怎么保證我老婆沒有偷偷去賣呢?因此為保障每個人的最大利益,一夫一妻制度被廣為接受。所謂的公平,其實就是由無數人的自私相互碰撞得出來的。當然,如果說一夫多妻,或者賣淫之類的現象重新增加。那么說明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到了相當大的程度,才會出現交配權的讓渡與買賣。
道德的本質其實就是七宗罪里面的傲慢。一切道德的源頭追溯起來都是傲慢。一方面人認為自己高于動物,有高級情感。同時又發展出商業制度,以金錢交易換取服務,實現資源配置和生產力的增長。然而這兩者有矛盾。人一方面人為自己的情感是可貴的是高級的。一方面又在交易它。因此形成的普世價值觀就是,賣淫是不好的,因為**的私密接觸象征著情感的融合,然而賣淫卻使得沒有感情基礎的人也能享受**的快樂。因此賣淫被視作踐踏人類高級情感的象征,因為它認可了**的商業價值高于人的情感。這在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中是不被接受的。
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假設人類認可賣淫并且常規化這種交易。一方面可以認為這個社會的資源配置高度不平等。一方面可以認為資本主義對人的物化程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以至于粉碎了道德的桎梏。在這種社會中似乎沒有什么是不可以買賣的。回到我說的傲慢問題,各位想想,妓女一般是什么形象?是高傲的嗎?是有自尊的嗎?賣淫行為本身就是在變相出售自尊。而嫖客除了生理快感外,他也享用著自尊心的凌駕。你們可以去動物園看看表演節目的猴子,馴獸師讓它做什么它就必須做什么,不然是沒有獎勵或者食物的,甚至遭到毒打。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并沒有比猴子高級多少。你工作任務沒完成,老板不也會罵你扣你工資甚至炒魷魚讓你沒飯吃?因此沒有必要去嘲笑那些因為貧窮而去賣的女人,因為你也好不了多少。但是因為追求快感和刺激而去賣的人就叫自甘墮落了。
如果人類的感情或者人類本身是商品,那么我們如何區分“商品”和“商品所有者”?有人說我們可以把自己設定為“非賣品”。然而消費社會中越是“非賣品”,越是能刺激人的消費**,因為它夠稀缺。這就是人類的無可救藥之處。在嫖娼論題下,人類的高級情感以及交配權充當了這個“非賣品”,然而人類社會越是渲染它的“不可交易性”,越是在刺激針對它的消費,“抨擊賣淫”在這個層面上實際上相當于為其打廣告。其他商品交易也有類似現象,比如毒品。你們知道為什么毒品越打擊越難以消滅嗎?因為越是打擊販毒,毒品就越稀缺,越稀缺它的價值就越高,價值越高就越是有人鋌而走險。奇貨可居現象反映的實際上是商品社會中人們追求“人無我有”的一種心態。而人為什么要追求“人無我有”呢?那是因為人始終在傲慢的三種變體中徘徊:即自卑,自尊,傲慢。并且努力過渡到最終的傲慢。放到商品社會里說得通俗一些,那就是對于資源配置的絕對占有權。因此如果沒有法律約束,實際上人人都想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