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購買這件商品,更少為別人,而更多為自己,那就買;如果我買這件商品更少為自己,而更多為別人,那就不買。
你一個月掙1萬,花8千買一套瑜伽課,這我大力的支持;你一個月掙1萬,花8千買一個包,如果是為了讓別人認為你過的挺好挺有面子,這我大力的否定。
如果能從內心戒斷虛榮和攀比,戒斷因外人而產生的消費**,那我覺得這個包哪怕售價2萬,買了之后放家里研究那頂級的做工和皮革藝術還巨爽,那我大力的支持你買。
但是,中產們買了包,最想做的就是背出去或曬出去。
背出去給別人看,曬出去給別人看。
如果說營銷洗腦是“消費主義”的利刃,那炫耀攀比,就是“消費主義”的原罪。所以,買不起北上廣的房子,為了當下的享受去消費:如果是吃美食做SPA買顯卡,我是支持的,因為這完全是為自己開心。但如果是為了購買不屬于自己收入層次的商品以證明自己比別人高一等,或者維護所謂的尊嚴和優越,我勸大家還是理智一些。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再多的包和鞋,朋友圈里再多的秀和美,終究如夢如幻,不切實際。別為別人的眼光丟掉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會覺得買房比買包買鞋更政治正確的原因。因為買房,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
一切都在回歸理性,一切都在回歸價值。
消費主義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商家瞄準了現代人生活的空虛無聊,從而讓你把商品當作生活中唯一能觸及的幸福,而這顯然是荒謬的。
也許你的婚姻讓你疲憊不堪;也許你的孩子讓你手足無措;也許你已經厭倦了手頭這份重復、枯燥的工作。無論如何,購物都不能消除這些問題。你需要做的并不是用快遞盒子來逃避現實,而是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接受它,或者解決它。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里,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鼓勵消費倫理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
而且,這套理論已經成功了。我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種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產品,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昨天才知道的。制造商設計產品的時候,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后就被淘汰;而且就算舊型號明明就足以滿足各種需求,廠商還是會不斷推出新型號,我們如果不跟進,就仿佛顯得落伍。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而且消費性產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間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種宗教節日(例如圣誕節)都已經成了購物節。甚至像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Day),原本莊嚴肅穆的一天,現在的重點全成了跳樓大特價。許多男男女女紀念這天的方式,就是跑去血拼,大概是想證明這些自由的捍衛者并不是白白送死。
但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了,大多數人都能輕松達到資本/消費主義的理想。想要進入這種新倫理所承諾的天堂,條件就是有錢人應該繼續貪婪下去,把時間投入賺更多的錢,至于一般大眾則是要盡情滿足自己的**和熱情,想要什么就買什么。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信眾終于真的能夠做到宗教要求的條件。只不過,我們又怎么知道它承諾的天堂是什么樣子?答案是:看看電視,你就知道。
為什么要管理**?
放任**增長,容易陷入過度消費、浪費時間,以及不快樂的漩渦中。
尤其當大部分**是被媒體商家引誘出來的時候。想想抖音,第一timekiller。如果不有意去控制**,很容易倒在沙發上一刷就是1~2個小時。
而你是否快樂,根源在于**和擁有的關系。人是一種,**一旦滿足就會不斷提高**閾值,因此越來越難再次滿足的生物。這也是為什么,明明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卻越來越難感覺快樂。因為要比以前更快樂,現在才能感受到快樂。
歐洲人最早富起來,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變成了看管錢的機器,可以通過看管錢而獲得更多利潤。而亞洲有錢的歷史短,富起來也不過100年,因此炫耀和奢侈消費在亞洲備受推崇。
一旦意識到了消費主義的陷阱,在下次看到那些網紅、爆款、人人必買、女人一生一定要有這些字眼時,就更容易冷靜下來。所謂的“爆款”,不一定真的是人人都說好,可能只是商家促銷的字眼;“女人一生一定要有的XX”,每個人都過著不同的人生,我們需要的東西憑什么被別人來定義??而推崇小眾和潮牌,也不過是消費主義的變種。
如果真的對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有自信,按自己的想法來買就好了,為何要刻意避開大眾?面對越來越多誘惑的社會,意識到消費主義的陷阱,管理好自己的**,理性消費,明白消費不是人生幸福的通道,這很重要。把寶貴的時間和金錢放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上,不放任各種**操縱自己,這樣更容易找到持續的幸福感。
我購買我存在,這是世界普遍規律。
同樣的道理,我今天看了某某本書,所以我很有逼格,我今天去了某地旅游,所以我很有逼格,也是糊弄人的招數。
全都沒用啊。
王劍沉默不語一下,知道反擊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