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延登基已經六年,他的后宮至今都沒有新生兒出生,關于荀延身體出現問題的猜測其實已經不少,但沒有任何人敢明著提出來。
新皇子生不出,岐王就是唯一的繼承人,尤其是岐王母族柳氏一族沒落,那么這其實是個很值得投資的繼承人,楚國朝堂心里跟明鏡一樣。
岐王滿十三歲時,有大臣上書請求荀延早立太子以固國本,同時也暗示荀延該考慮兒子的終身大事了。
荀延其實也在考慮這件事,只不過他也不得不考慮皇后的心情,這些年皇后幫著他推廣農桑課業,同時還答應把獨女嫁去華國,他實在不愿意再傷她。
“陛下好好保重身體,臣妾就沒什么好怕的。”趙五娘的態度很明確,她不反對岐王繼位,但荀延活著時岐王就只能是岐王。
這一點荀延還是可以承諾的,他打算哪天自己身體不好時再考慮立太子的事,說到底他其實也對這個兒子有隔閡。
女兒的婚事前些日子終于定下,荀延心里也放心不少,崔時知還是很大方的,兩國聯姻為表尊重,她甚至提前定了崔照的繼承權地位,這樣以來皎皎以后嫁過去就完全不尷尬了。
當然了他這邊也要有所表示,昭平公主的恩賜與封地如今已經超過岐王,甚至他還表示皎皎哪怕出嫁到華國這些封賜一概不變。
皎皎這些年在華國讀書成績優異,聽聞就連崔時知都對她極其喜愛,這讓荀延無數次遺憾皎皎不是個皇子,能讓崔時知看上這說明他女兒的確十分優秀。
同時荀延又后悔當初的決定,他總忍不住想要是長子還活著就好了,他的阿皓聰慧無雙,是他最滿意的繼承人,阿皖這孩子終究天資和心性都差些,他百年之后也不知道次子能不能守好這江山。
趙五娘在宮中看完女兒的來信就一直很沉默,女兒信中說前幾個月時知帶她去了邊關,一路所見所聞讓她很受震動,這幾年趙五娘能明顯感覺到女兒的變化。
雖然她們母女相隔千里,可她仍舊能從女兒的來信中感受到皎皎的成長,想來把女兒送去華國的確是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她的女兒正在朝她期待的那樣成長,她這些年的苦心經營總算是能看到一絲曙光。
自從當上這個皇后,她一直在楚國刷民間聲望,同時也從不干預朝堂,荀延和文武百官對她這個皇后著實挑不出什么刺來。
就連娘家她都不許他們摻合朝堂的事,甚至拒絕了荀延給她哥哥們賜的爵位,總體來看她的確算得上是“賢后”。
“娘娘,陛下的痛風又發作了。”宮人的回稟打斷了趙五娘的沉思。
趙五娘把信放好“擺駕乾元殿。”
荀延近來時常痛風發作,作為皇后的趙五娘自然要盡心照顧,自從柳氏對荀延的身體動了手腳后,荀延平日里不論是對進口里的還是貼身用的東西都非常謹慎,痛風發作用得藥都除了心腹監管外趙五娘這個皇后也要盯著。
痛風時間久了,人的心情難免也煩躁,荀延身邊的人每當這時候當差就得戰戰兢兢,也就趙五娘在時荀延的情緒還能好一點,所以這會兒乾元殿的人就來求救了。
清河
正式定下婚約后,阿照就被時知送去書院讀書了,她希望這孩子多接觸些同齡人能活潑點,雖然說她對以后的事已經有計劃,可阿照將來的位置責任也不會輕,她必須讓這孩子得再扛壓一點。
至于荀皎,她反而是要拘一拘這孩子的性子,年紀越大越發像個脫韁的野馬,時知有時候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她到底是怎么把人家當初那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娃給養成這般模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