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原本很多不贊同她“工農同本”政策的人都閉上了嘴,畢竟目前看來手工業起來后農業不但沒受影響反而得到了實惠。
原本擔心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工具效率的不斷提高還沒有發生。
反而因為每年撥款興修水利的錢越來越多,農業抗旱澇災害的能力反而加強了。
“以前重農抑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產力不夠,只要生產力解決了,這些其實都不會是問題。”時知在教導荀皎和阿照時特意點明了她之所以重視機械研發和改造原因,讓他們也明白解放勞動力的重要性。
自從楚國的學子過來,白雀手底下的人就多了許多工作,但一切都是暗中進行,做這一切倒不是怕他們學去什么,而是怕他們中間有人趁著這段時間留下些什么不該留下的。
“楚國和華國早晚是要統一的,越早完成統一,兩地百姓的隔閡就越小,所以學業交流和貿易往來是必須要有的。”時知知道白雀等人在擔憂什么,然而目光放長遠一些,現在覺得麻煩的東西其實都是在給將來省力氣。
“那些學子近來所受到的觸動頗大。”白雀一直都派人關注著他們,自然把他們的動態了解得很仔細。
時知笑了“這正是我要的。”
華國的百姓和儒生其實已經在立國前就開始接受著改變,潛移默化十幾年還不覺得什么,可楚國那些人對如今華國的一切都是猝不及防接觸的,無論從生活習慣還是思想面貌會受到巨大沖擊。
荀延立國后集權力度不斷增強,對各種思想的打壓和把控也比大良末期嚴格的多,從某些方面來說楚國的儒生地位和話語權在直線下降。
當他們來到江南,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新世界,不可能不觸動,尤其是江南這兩年民生全面復蘇,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發展都上了歷史新高度,那些學子但凡有點心氣就知道要上進。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實往往都是很殘酷的,他們在華國見到、學到的東西回到楚國后大部分還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這種痛苦另一個世界的很多有志青年都曾經品嘗過,到那時候他們就會明白,華國擁有時知這樣的統治者才是新世界變革的倚仗。
那時候荀皎的機會才能真正到來
這一局棋時知已經下了七八年,她很期待這未來這幾批學子回國后的表現,為此她甚至不介意把華國如今最先進的教學知識和思想傳授給他們。
事實也正如時知預測的那樣,在經歷過最初的不適應和抵觸后,絕大多數楚國學子都開始瘋狂吸取華國書院所傳授的知識,不僅如此他們還有一部分人開始觀察華國那些先進的器具設施。
等待了一段時間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華國雖然被“牝雞司晨”,可這里無論是教育還是繁榮程度都在飛速發展著。
天下初立,楚國也算得上政通仁和,可與華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隨后危機意識一下子就出來了,這才幾年啊,再這樣下去以后還能有楚國荀氏落腳的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