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來源,世家有,權貴有,但大多只是探聽消息并沒有被指使做些什么,時知接受良好,畢竟貌似崔家也有往皇宮放探子不是
看過小說原著的人表示這才哪到哪,十幾年后那才是暗探活躍的巔峰呢。
這種事既然避免不了,這次她們家發現了一批人家安插的,下次說不定就是別人家,各憑本事吧
時知看了看別人送進來和被收買的比例,似乎家生子背叛的幾率小不少“家主府內的差事還是盡可能用人品可靠的家生子。”
崔教授知道了結果后也沒有太驚訝,畢竟都有心理準備了。
他最近在組織麥收,冬小麥收完就要收他的春小麥,對于家里作坊提高了造紙質量這件事,他只是對眾人表達了一點謙虛的客道,他真沒覺得這有啥大不了,畢竟更好的紙別人家早就弄出來了。
春小麥收完,農莊一片歡欣,哪怕還沒稱重入倉,有經驗的農人也清楚今年麥子“大豐收”了。
崔教授臉增加了兩個色差,原本白皙的膚色變成了小麥色,他最近著實累著了,小麥從耕種到收獲他全程跟著,今年勉強算“風調雨順”,改良了耕種方法加上良種,他估計畝產得有二三四十百斤。
這簡直就是他職業生涯的“低谷”,然而客觀條件客觀對待,現有的農耕技術有這個已經很不容易了。
收了一批當種子的麥穗做研究,其余的曬干后全都跟別的品種一起運回了莊子的倉庫,現在他們對清河的掌控沒那么強,還是低調些好。
過段時間的高粱收獲也得這樣做,這個年代哪怕是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畝產二百多斤,他拿出的新品種高產能長三百來斤,也算是“良種”了。
時知沒吃過高粱飯,她好奇爺爺干嘛不干脆大規模推廣高粱
“蜀黍難吃,拉嗓子。”崔教授記起童年的回憶,他真的不愛吃這種作物,但這個時代,這也是主糧之一,誰讓它好養活不挑地呢。
往倉庫運糧食,都是入倉崔教授帶著心腹親自稱重,除了崔教授一行人都激動得不行,但崔教授下了嚴令,“絕對不可外傳。”
之后幾個莊子做了標記的麥子又當做每年的糧食貯備運回了家主府。
時知把良種收獲的麥子一部分收回空間,看上去差不多和普通收的量差不多,雖說府上“干凈”了不少,可小心駛得萬年船。
“等咱們有更多自保能力,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推廣了。”時知安慰爺爺,她知道這么“偷偷摸摸”,老爺子心里不好受,畢竟他們初衷是為了百姓。
可如今這有些危險,他們怕護不住反而被人惦記。
崔教授心態調整的很快,他經歷的事兒多了去了這算什么,連穿越這種神奇的事他都適應良好了。
根據這幾個月耕種的記錄他確定現代良種也是適合古代耕種的,
心里踏實不少,然后就開始計劃“神農六號”實驗耕種的計劃了,甚至還抽空撿起了嫁接技術,計劃明年把幾個山頭的果樹都弄一弄,空間有很多適合嫁接的果樹,這個可以交給農人,也不難學。
等高粱熟了,崔教授又帶人把糧食收回來時,接到一個意外的消息,劍南道指揮使劉逸之暴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