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和知微天生對家,她作為崔氏灶女今天注定是要被殃及了。
時知謙遜道“小女自幼跟著祖父啟蒙,只略微讀了幾本書,不曾有幸去知微書院讀書,見解倒是沒有,只是諸位的話小女聽了后有些疑惑,煩請先生們和郎君解答一二。”
寧江書院山長寬和的笑道“女郎請講。”
時知脆生問道“前日那辯題和今日似乎說的是一件事,選官取才,唯德還是才,前日聽諸位郎君所言覺得都有些道理,然小女不解的是這才又為何”
這話奇怪,科舉考試考的當然是四書五經做詩詞文章的能力,這就算不讀書的人也知道。
“自然是對圣人之言的學習,做文章的能力,看是否有治國之才。”
時知點頭“小女自幼跟著祖父讀書,祖父常說不求我這孫女有詠絮之才,只要稍微從先賢那里學些做人的道理就夠了。”
王釗笑道“崔公不愧名士,咱們讀書說到底不也是為了明理嘛。”
時知淺笑“所以小女不明的是,諸位學四書五經是為了向圣賢學習還是為了做官出仕”
這話一出,在場的人都頓住了,這可怎么回答讀書學做人和做官也不沖突吧
剛才問話的學子臉色有些不好看了“女郎這話何意”
時知正色道“郎君莫急,小女并非挑釁諸位,而是實在想不通諸位到底爭論什么,學先賢之言,做圣達文章說到底不還是在傳達做人做事的道理”
那不還是在“德”上打轉你們這會兒也沒什么八股和策論文章,科舉考試內容大多就是文章注釋理解和詩詞歌賦能力,時知實在想不通靠這個能看出有“治國理政”的才華。
簡單來說會讀書不一定會當官兒,你不去基層磨練幾年哪里會知道自己有沒有三板斧解決各種民生問題
英才書院的大儒聽到這話有些詫異,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那女郎是認為科舉考的還是德”
時知點頭又搖頭“是才是德小女其實并無答案,但小女覺得為官取才也好取德也罷,選官的出發點應是為民。”
時知站起身來行了一禮“小女讀書淺薄,先賢道理也說不出什么,但只明白一點,科舉考試只為選賢任能,才高八斗卻不能讓百姓多吃一粒米在百姓那里便是庸才,菩薩心腸卻不能讓百姓多積一寸麻在百姓這里亦是無用。”
看著眾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時知繼續道“我大良地域遼闊,物產豐饒,東南西北山川河流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百姓,四季風雨各不相同,諸位若是為官可有把握用自己的才華和道德讓百姓不忍饑、不受凍只要能做到管他是才是德選出的官,在百姓那里已是德才兼備的好官。”
時知的話其實沒有正面回答她對科舉考試的看法,但這個本來就是無解的,她來自千年之后的時代,那個時代做任何事都要考試,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