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四郎和崔玉燭一家一起回來,時知放心的同時又要盡快去安排崔玉燭的職位,桐州北境的官職可能都要比崔玉煙的高,雖然崔氏更看重清河,但對于朝廷來說北境的官職再給崔姓子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
靳忱如果不認可崔玉燭,那就會麻煩很多,目前清河和桐州兩位大員還要維持一段“和諧共生”的關系。
崔玉煙表示這件事只能讓玉燭自己努力,他寬慰道“三郎別的本事沒有,吃苦受累還是行的。”
時知聽了這話后,默默給三叔點根蠟,總感覺去北境前有個大坑等著他。
百湖這邊的武器打出第一批后,時知就讓人送去了馬場,她的第一批騎兵已經選完了,這會兒剛好用上。
要增加兵源,鐵礦就得加大開采規模,可這會兒朝廷對鐵礦開采控制還是很嚴,清河也沒云州那個地理條件可以“走私”。
時知看了一圈兒,她這次決定和王釗做個交易,王釗管著江南以及東南地區的鹽鐵轉運,這里面可操作性就很高了。
用棉布生意的利潤和王釗做個“買賣”應該可以,這兩年王釗在江南和他兄長斗得幾乎要上明面了,送他部分錢財助力想來他不會拒絕。
江南多絲織,其實比清河更適合做棉紡織業,清河去江南和王釗一起合伙兒做大這塊兒蛋糕,或許他們彼此都更收益。
而且時知這件事有利于以后布局,江南和桐州相鄰,總歸不能落到別人手里,那就從棉花開始攪動吧。
時知的信王釗收到后,幾乎沒怎么猶豫就決定答應了,他幾乎是和太原撕破臉了,他父親和稀泥的態度已經不能控制住兄長的耐性。
另起爐灶是需要大量本錢的,王氏家主府在江南的營生賺取的利潤之前大部分都流入了太原和長安,這會兒他其實也缺錢。
鹽鐵營生哪個家族都眼熱,但崔氏要的不多,只是江南一個鐵礦開采讓他閉只眼而已,想來也出不了大亂子。
崔氏的棉花種子和別出不同,高產且質量很好,他早就讓人做過對比,普通種子拿到江南產量就打了折扣,可惜這種子崔氏大規模控制在手里,外流很少。
如今崔氏愿意把棉布生意和他共享,那就表示這棉花種子崔氏愿意給王氏,他名下的旱地不少,剛好可以拿來種棉花。
王釗回復的很痛快,靠近桐州那個鐵礦的經營權沒費什么功夫崔氏就到手了,兩家定了契約,崔氏的人每年把最好的棉花種子送去江南淮郡,棉花種植、紡織作坊王釗會操心,崔氏耕種技術和培訓織工,未來十年作坊的收入兩家五五分,十年后作坊盡歸王氏,崔氏可在江南淮郡以外的地方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