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兩萬貫的田產對崔炎來說是能承受的,以桐州現在的地價,哪怕是良田也頂多一萬畝,相當于他家里四分之一的田地。
大家有錢就想置地那是因為這東西比生意保險,可其實收入一年也就仨瓜倆棗,如今崔氏這番景象,他心里算了一筆賬,只要琉璃坊的生意不出大岔子,沒幾年這本錢就回來了。
田能再買,這買賣可就一次機會,他們猶猶豫豫不舍得那點兒地,江南那些人可覺得這是個大便宜
要不說崔炎能攢下家業,腦子的確轉得最快,他甚至還估摸出家主府再過個十年八年可能都不需要屯那么多田養兵,到時候再從家主府買回來可能都行。
最重要的是這可是跟著時知做買賣,將來要是有那么一天,老崔家祖墳集體冒青煙,家里這金鳳凰一飛沖天,有這層關系可比那什么田產可有用多了
有著崔炎打樣兒,崔氏其他機靈家底兒又厚的立馬也站出來表態,他們也很愿意,所以十個名額很快就占滿了。
時知很干脆,跟大家當場簽了契約,并且表示這琉璃坊要是不在運輸上出問題,股東一年分個一千金大概是沒問題,大家兩三年就能回本,一本萬利的買賣不是說說的。
這不是糊弄人的說法,以前不敢擴大規模銷售是為了怕引人懷疑,畢竟賣到海外次數多了也會走漏風聲,出海的又不止崔氏。
但如今崔氏完全不怕這個了,那就完全可以換個路子走,要不是計劃得等環境穩定以后趁它沒怎么貶值拿來換田,時知早就在起兵之時就擴大規模生產補虧空了。
這精品玻璃在海外和本土的市場差不多一樣受歡迎,有了海船一年產個幾十件賣到海外各個國家仍舊是昂貴的奢侈品。
既然如今公開了,除了高端路線,時知還設計了中端產品在本土出售,只要方向把控好,琉璃坊的生意二十年內保證日進斗金其實沒問題。
至于二十年后咳咳,做生意誰能看這么遠,是吧
時知簽契約時表示只要上等良田,不然她沒那么多人耕作,桐州地界的良田大多都在崔氏手中,這一點對崔氏族人其實也不算難辦。
十萬良田到手后時知立馬大手一揮,送了十個股東一人一套最上品琉璃器具,哪怕如今行市不景氣,這也值幾百金了,這樣原本還有些肉疼的族人又立馬覺得灶女相當大氣。
田地到手后,“土地農業司”就又開張了一次,這些田本來大多都是有農人租佃,但原本崔氏的佃租是五成,沒想到地到了農業司后變成四成,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兒
很多佃戶為了盡快和各地“農業司”簽契約半夜就跑來排隊,就怕政策變了便宜別人。
時知計劃幾年后糧食寬裕了,就慢慢減稅,她總歸讓這些百姓能真正嘗一次“餡餅兒”的。
崔氏這次大動作沒有隱瞞任何人,很快江南也就知道那琉璃是來自崔氏了,而且他們與一項天大的好買賣失之交臂,差一點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