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袁言時的府邸,作為一位士族文官,王有殷對穩定的局勢有一種天然的推崇,她一開始也覺得天子有些過于鋒芒畢露,如今也明白過來,其實皇帝御駕親至武安并非是一件冒險的行為,相反對于整個天下的局勢來說,這是最為穩妥而且成功率也最高的做法,旁人以為皇帝喜好弄險,其實是能力不足,看不出陛下布局的高明之處。
抵達丹州之后,王有殷曾聽得不少人抱怨丹州的生活,如今也慢慢少了,畢竟連主君都不曾抱怨當前生活艱難,做臣下的難道還害怕吃苦嗎
不過王有殷雖然也算天子近臣,卻實在不太了解溫晏然的想法,對方倒不是覺得建平好而武安差,而是覺得兩邊的生活條件都不怎么樣
王有殷動作輕快地把文書整理好,然后送去后衙。
雨中落英,為此方庭院增添了幾分遺世獨立的清逸之態。
無論外界如何,天子居處都有一種令人心神安穩的沉靜之感,似乎只要溫晏然在這里,所有大臣便有著充足的依仗。
王有殷注意到,自己來的時候,天子正立在窗下看雨。
她以前是覺得天子心中憂慮,借此排遣憂思,現在則知道自己有所誤會陛下分明是勝券在握,故而悠然自得。
王有殷的想法能代表很多近臣們的共同心聲,不過包括池儀張絡在內所有人的猜測其實都跟事實關系不大作為一個穿越人士,溫晏然深知,在伏案讀書一段時間后,需要適當遠眺來防止近視。
武安這邊辦事流程沒建平那么復雜,溫晏然也不太喜歡繁文縟節那一套,巡幸在外,官吏向來從簡,王有殷看著池儀在,就將裝著文書的木盒呈給對方,再由這位中謁者呈給天子。
木盒里裝著的是前線的情況,如今西夷那邊軍隊雖然已被擊潰,天子卻沒有露出半絲放松之態,反而格外肅然,不管傳來什么情報,都一定親自垂詢,事必躬親,每日都批閱到夜間。
王有殷佩服之余,想起此前曾聽老臣酒后抱怨過兩句但凡先帝能有一分陛下的風格,這世道又何至于此呢
都是因為先帝過于放縱,才導致天子如此辛苦。
她并不知道,溫晏然近來之所以如此勤政,跟厲帝其實有著很大的關系。
太多的臣子們拿她跟先帝對比,這些風聲也傳入了后衙。
習慣于摸著忠臣過河的溫晏然也沒忘記從同行身上汲取工作經驗,反思舊事,覺得先帝能成為昏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歡插手自己不懂的領域。
她想得很好,先帝不通兵事,她也不通,先帝是昏君,她的目標也是昏君,只要方向錯了,投入越多反而會越拖后腿之前的計策能成功,主要還是評論區跟系統到的功勞,要不是評論區的熱心讀者提示自己西夷人團結友愛,讓她想到了從中分化的計策,系統又更新了輿圖功能,方便進行安排布置,還不知道戰局會打成什么樣,如今眼看著很快能見到勝利的曙光,大局將定,她可以適當多投入一點,讓前線將士發覺自己水平不行,先存一點成見在心里,等日后天下大亂時,多半就會不再聽自己調遣。
溫晏然很有自知之明,自己不用演戲,只要正常努力工作就行,前方戰事復雜多變,難道還能當真事事被她料準嗎
由于丹臺兩州距離極近,軍中采用飛馬傳信,各類訊息可謂朝發夕至,也十分方便溫晏然對前線做出各種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