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吏公開表彰了一個名叫于爰的寒門學子,她的父母曾經當過小吏,自己也讀過書,年少時因傷跛足,而大周對官吏的要求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五官端正,身無殘疾,所以無法接替長輩的吏職,因為腿腳無力,又難以務農,平日只能以刻竹簡為生。
在官府尋找亭學學長時,于爰果斷報名,因為亭學面對的乃是普通黔首,對體貌上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便被錄取,依照她的本事,教授些簡單的文字顯然不成問題。
于爰的職位來得艱難,辦事時自然格外用心。
她工作期間遇到了不少問題,許多黔首家的小孩子從五歲起就開始做家務,再長大一些,就要幫著父母做點小工作,并負責照顧家中更小的孩子,于爰便允許學生念書的時候把弟弟妹妹帶過來,又雇了幾個四五十歲的人幫著照管。
大周給底層官吏的俸祿有限,亭長月俸千錢,亭學學長月俸只有五百錢,于爰自行出錢雇人,各類雜項支出就達到了她收入的一半。
而且哪怕亭學中供應一餐飲食,有些人家也不愿讓孩子過來讀書,于爰又建議,建州一帶之前不曾打過仗,沒那么多官隸可用,農忙時節官府需要雇傭黔首耕中官田,而少年人下工的早,不若趁此機會,將被父母帶來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教化一二。
于爰林林總總提了不少意見,雖然未必適用于其它地方,但就她所在的區域,確實是有效的。
溫晏然在奏疏上批了四個字“因地制宜”,允可當地官吏的奏請,擢升此人為鄉學學長。
類似于爰的事例還有許多,大周官吏的升遷被世族壟斷,出身低微者難得良職,地方學校的設置,不止是增加了一批可供挑選職位,也是給了寒門中人一個合適的刷聲望的機會。
溫晏然從下午開始批復奏折,一直到華燈初上才停下,她抻了抻手臂,覺得自己為了動搖大周的統治根基實在是操碎了心
天色已晚,桌上的奏折大多已經看過,還剩下的那幾封溫晏然打算留到明日,她隨意挑揀了一下,把袁言時的抽出來細看。
這是一封勸諫的折子,內容不是很要緊,才被謁者們放到了最下頭。
袁太傅一直不忘履行自己忠臣的職責,在知曉溫鴻送了方士來建平后,特地上書天子,希望皇帝不要為煉丹之事所迷。
溫晏然微微一怔,隨即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在這個時代,最讓她覺得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之前在景苑內做化學實驗,只是溫晏然擔心影響大周的科技樹,才自我克制,沒放太多心思在上頭。
袁言時的話,讓她開始重新省視自己的決定。
溫晏然發現她一直以來弄混了一個概念,制作出新物件來改善人民生活,跟制作出新物件來讓自己享樂是兩碼事,大臣們不了解實驗中的化學原理,頂多只會把自己的行為往煉丹跟追求長生不老的方向聯想,難以發現其中的真正意義。
而且她是皇帝,就算當真折騰出了什么有用的東西,也完全能做到技術方面的保密。
溫晏然想,既然如此,她可以先把玻璃給折騰出來,只是制作玻璃需要生石灰
一個念頭尚未轉完,外面就送來了南地的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