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今日沒召大臣覲見,用膳時全程安安靜靜,頗有些食不知味的樣子,顯然是在思考朝廷大事。
內侍們猜得不錯,溫晏然確實是在想工作,隨著她朝政技能的熟練,批奏折的速度其實得到了穩步提升,但壞消息是奏折數量也在不斷上漲,許多不太重要的奏報都得拖些日子。
她之前給蕭西馳寫過信,讓對方盡可能對洛南嚴苛一些,后者用心地貫徹了皇帝的旨意,安排洛南當地居民種柘,其中早熟的品種八個月便可收獲,邊上的沖長郡也很給面子地安排下來,打算用稻米以及布帛跟對方做交換,大約過些日子就能把東西運至京城。
今年夏季溫度比往年高,糧食產量降低了一些,但相對耐旱的棉花倒是沒受太大影響,等到七月便可全面收獲,皇家御苑中甚至已經收了一批,準備給天子織造新布。
受到溫晏然個人偏好的影響,建州一帶,以及南方那邊,作物結構都發生了一定變化。
在主食上,比起黍米,天子更喜歡稻米,在衣料上,比起綢緞,她又更喜歡棉布。
消息靈通的大臣們忖度著,一時間也很難判斷皇帝到底是否過于奢靡。
其實王齊師曾給溫晏然提過意見,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府中人為了討好皇帝,在官田中大面積種植棉花,一些豪富之家也受此影響,開始種棉,如此一來,或許會對平民造成影響。
畢竟棉花對皇帝而言不算什么,其價格還要賤于西錦等高級織造品,但對平民而言,絕對屬于罕見的貴物,若是棉花的數量太多,就會擠占葛麻的空間,導致普通百姓買不到蔽體的衣料。
溫晏然依稀記得,歷史上棉花推廣開來確實是很久之后的事情,雖然大周這邊是異世界,但應該也存在相似的社會規律。
王齊師在評論區中的名號乃是“忠孝雙全”,如此人物向她諫言,溫晏然自然是充分聽取,然后反向沖刺,還特地給侯鎖下了口諭,讓他們多花點心思研究棉布。
昭明三年六月末,第一批采摘下來的棉花已經送入建平。
溫晏然依舊待在桂宮這邊,閑時去景苑里煉一煉丹,她讓小內官給少府帶了話“上次的棉布織得很好,再給朕做兩條蓬松些的棉被,備著冬天使用。”
少府下有東西織署,負責皇家衣物管理,天子的口諭順利傳達給了他們,也促使這些人產生了新的思考,比如該如何紡織,才能讓棉布變得更加細膩柔軟,比如怎么樣挑選棉花類型,才能使布匹的柔韌性更強,再比如說
所謂蓬松點的“棉被”,指的到底是何物
時人當然會使用被子,至于溫晏然,她所用的冬被,被面乃是光滑的絲帛所制,里面多用貂皮狐貍皮做填充物,若是平民之家,填充物則多用稻草,碎步,葛麻,禽類的羽毛乃至于蘆絮等等。
慣性思維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在溫晏然心里,不管是絲帛還是皮草,都是比棉花昂貴的多的東西,她下意識以為棉被是因為過于便宜,才沒在自己周圍見到過。
宮中等級森嚴,東西織署的人沒法去問皇帝蓬松點的棉被該長什么樣,只能自己用心琢磨。
東織署令揣測“若只是把被面換成棉的,肯定算不上蓬松。咱們既然不懂,自然只有從陛下的話去想,陛下只說了棉,自然是用棉絮做被胎才好。”
西織署令附議“想要蓬松,那也有法子,那些棉花摘下來后,用勁去捶打,自然也就松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