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蕭西馳送糧的消息,溫晏然懷有著同樣的震驚之情。
這份奏表剛送到景苑,專心煉丹的天子便立刻回了桂宮,并下了旨意,要把朝廷核心重新挪回城內,方便她辦公。
大臣可以挪來挪去,但資料挪動比較麻煩,戶部的大部分文書都放在皇朝里面,溫晏然一直到回城之后,才能讓人調了慶邑沖長諸郡的耕田糧食記錄來看。
南邊的人口跟田地數量都是有限的,就算糧食產量因為綠肥跟草木灰提高了幾成,但受氣候制約太嚴重,一旦遇見大旱之年,很容易顆粒無收。
再加上慶邑沖長都是邊防重鎮,需要保證本地的糧食儲備,以便應對戰事,平常不用朝廷南邊送糧便已經十分難得,怎會反過來給中原送糧
就在中樞深感困惑的時候,蕭西馳的第二封奏折也到了,里面詳細寫明了糧食的來源。
蕭西馳此前奉天子之命,對洛南嚴加管束,并重點關心了一下南濱一帶的作物問題。
她記得之前溫循等人便是通過詢問當地土人,來尋找如何解決蠱病問題的方法,又想到南地天氣比中原炎熱,而藩屬小國的水利工程肯定不如中原,他們能夠在此滋長繁衍,并漸漸不奉中原命令,自然是因為國內糧食逐漸豐足的緣故,蕭西馳便有些好奇,南濱本地人士到底是怎么解決的糧食問題。
洛南的這一位新君乃是蕭西馳奉天子之命所冊立,后者自然趁機攥住了此地國政大權,周邊更是莫敢有違。
蕭西馳仔細詢問下來,發現南濱稻種跟大周不同。
洛南人不修水利設施,不懂移秧,更不會漚肥,基本只是隨手而種,看天吃飯。
他們將國內流行的稻谷稱為早稻,這個品種與蕭西馳了解的尋常稻谷差異極大。
早稻耐旱,而且不擇地而生,無論山坡平地都可以種植,此外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早稻的生長周期短,最短的只要六十天便能收獲,長的也不過一百天左右,非要說缺點的話,口感不佳算是一個。
蕭西馳在心中思忖,果然如陛下所言,一地有一地的風俗,當地人久居于此,自有一套辦法適應環境。
洛南技術落后是缺陷,卻也因此篩選出了一些耐旱耐澇的谷物品種,可以算是因禍得福。
蕭西馳是可以稱作名臣良將的人物,她當初雖是被扣在建平內當做質子,卻并沒浪費時光,讀書習文,不止懂得打仗,也曉得如何安定地方,治理政事。
洛南內部新舊勢力斗爭嚴重,必然有人因此家破族滅,蕭西馳見機便將那些斗爭失敗的大族所隱匿下來精壯遷徙到雍州修河渠,又取來這些人家里的稻種播種,確定了早稻不擇地而生的評價確實是真的,耐旱也是真的,哪怕只是一畝薄地上,都能輕松收獲半石的稻谷。
半石的量不多,但在播種過程中,基本不需要額外的管理,而且早稻生長快,種植收獲的時間能與常規的農忙時節錯開,不耽誤人力。
自從在南濱那邊獲得谷種后,蕭西馳先在沖長跟慶邑一帶試種了一年,這片地方乃是邊防之地,土地多,耕作不如中原細致,正常情況下,一畝地大約能收獲一石半的糧食,等有了早稻之后,平均畝產則直接提升到了兩石半。
糧食多了,人口卻沒有明顯增加,蕭西馳便將多出來的稻谷,全部派人送了出來,總數大約有兩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