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販見狀立刻介紹起來“小兄弟,看上這個鼻煙壺了嘿嘿,你眼光真不錯。這可是正經的乾隆御制,官窯精品,是我從一個八旗子弟的后代那里收的。
你瞧這上面的琺瑯彩,多鮮艷,多少年都不會褪色。再看底足的款,寫著乾隆年制,這可是乾隆官窯才有的底款”
一番話說得云舟有點想笑。
一般賣鼻煙壺的商販,十個有九個都是說從沒落的八旗子弟后代中收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淵源。
相傳鼻煙最早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人利瑪竇帶進中國,而鼻煙壺真正盛行是在清朝。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對鼻煙壺寵愛有加,制造的鼻煙壺囊括了料質玻璃的,瓷質的、玉質的、金屬類以及翡翠等各種寶石等等,而瓷質的如斗彩、琺瑯彩、粉彩、天藍釉、素白釉以及青花、釉里紅等種類豐富多彩,數不勝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到了乾隆年間,中國朝野上下皆嗜鼻煙,鼻煙壺成了顯示身份的東西。有些人即使自己不愛好古玩、不收藏古玩,也必須強迫自己嗜好鼻煙,收藏煙壺,以順應社會潮流。1
那時候手中沒有鼻煙壺,就像現代人沒有智能手機一樣,足見其風靡程度。據說大貪官和珅被抄家時就抄出鼻煙壺3000多個,各個都是精品。
至于有享樂文化代表之稱的八旗子弟,見面第一件事就是拿出鼻煙壺來互相攀比炫耀。
有兩句話可以清晰的折射出清代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
第一句,貝勒爺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第二句,貝勒爺起早三件事聽戲、品茶、聞鼻煙。
聞鼻煙所用的鼻煙壺就是八旗子弟的賞玩的精巧物件之一。
有的八旗子弟甚至每日更換一種材料的煙壺,今天瑪瑙的,明天翡翠的,后天和田玉的;又或者按每月的日序,按照數量更換鳥蟲的數目,以此來彰顯身份。2
正因為如此,這些攤販售賣鼻煙壺都要提一嘴八旗子弟,以此來證明這件東西是真品、精品。
滿清貴族手里把玩的,能是不值錢的貨色嗎
嗯,都是套路罷了。
鼻煙壺的種類和材質多樣,辨別起來并不容易,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識。加上現代的有些仿制品技藝精湛,幾可亂真,在這上面上當受騙的不計其數。
云舟對鼻煙壺沒有太多了解,但他見過云父收藏的真品,所以很容易便判斷出手里這只鼻煙壺是假的。無論是從瓷質、顏色、畫工還是風格,都與真品相去甚遠,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就說最上面的壺蓋吧,宮廷御制一般都是鍍金材質,極盡奢華,現代工藝可舍不得用。
他將手中這只鼻煙壺放下,拿起了另外一只內畫鼻煙壺,仔細觀察起來。
內畫鼻煙壺出現于清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到了清光緒年間,內畫壺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
它是采用特制的鉤型毛筆或鉤型竹筆蘸取國畫顏料,在口小如豆的方寸壺內壁反手作畫而成,十分考驗工藝。3
藝術家作畫時,要求凝神靜氣,將力道完全集中在手腕之上,最重要的是,落筆無悔。因內壁無法修改,故要求一次完成,有時候一個小小的瑕疵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從頭再來。
目前,內畫鼻煙壺已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說起內畫鼻煙壺,必然要提起晚清內畫三大家登堂入室馬少宣,雅俗共賞葉仲三,陽春白雪周樂元。
云父之前收藏的另一個鼻煙壺,就是位居“三大家”之首的馬少宣所作“玻璃內畫彩蝶詩文鼻煙壺”,清晚期作品,武漢博物館收藏了另外一件,市場價格在百萬以上。
現在云舟手中的鼻煙壺是一副內畫仕女圖,高七公分左右,材質應該是天然水晶。
畫中的仕女梳著婦人發髻,頭戴珠釵,正駐足停留,似乎在等人。其人物形象生動,衣飾鮮明,神態極為傳神,說明作畫之人有一定功底。
上面的落款處寫著“xx年葉仲三所作”,下面還有紅色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