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杜老爺子將這把紫砂壺放在第一的位置,說明它的地位一定很高。
“這是供春所作的樹癭壺,看著是不好看,卻是華國古籍記載中最早的紫砂壺,明代正德年間所作。后世所有的紫砂壺都是仿照供春壺做的,供春被稱為紫砂壺的鼻祖。
這上面的樹皮模樣的刻紋叫做樹癭,通俗來講就是銀杏樹的樹瘤。大師的審美確實與常人不同,講究一種天然的美感。”
云舟點了點頭,表示受教了。
無論后人能不能欣賞,鼻祖就是鼻祖,地位無可動搖。而且首創者無從參考,制作難度巨大,必然無法像現在一樣在前人豐富的經驗上進行創作。
他來到第二把紫砂壺前,發現這居然是一把剔紅的漆器,確切來講是將紫砂和漆器結合在了一起。
它的壺體為古拙的方形,壺蓋表面雕刻著吉祥紋,壺柄與流口為飛鶴流云紋,壺身還雕刻著山水人物圖案,精美非凡。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種類型的紫砂壺,既是紫砂壺,又是漆器,不由得佩服這位制壺大師構思之巧妙。
云舟把紫砂壺放在手中,看向壺底。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描紅漆“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
“時大彬造。”云舟輕聲念出。
對于時大彬,他亦有所耳聞。時大彬是明晚期到清早期的紫砂大師,工藝紫砂壺的首創者。
他出身世代紫砂之家,父親是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時朋,因此在家族的熏陶下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紫砂壺的工藝,在此基礎上加以創造,推陳出新。
中年之后,他不僅創造了提梁壺、扁壺、瓜楞壺、僧帽壺、六方壺等各種壺形,還創造出泥片拍打、鑲接、憑空手捏成形等高難度技術,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2
這種技法奠定了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貢獻巨大。
杜老爺子得意地道“這是時大彬的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執壺,以紫砂為胎,通體髹紅漆,用復雜的雕漆工藝在表面進行雕刻。
古代漆器一般都是木胎漆器和脫胎漆器,很少有用紫砂作胎骨的。況且這件還是制壺名家時大彬的作品,目前市面上僅此一件,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杜爺爺真厲害。”云舟笑著夸贊。
杜老爺子呵呵一笑,“這是我十幾年前在一次藏品交流會上和一位藏友換的。他家就在宜興,家里有很多珍藏的紫砂壺。
我一眼就看上了這個,當時拿了一件清雍正官窯的珊瑚紅地五彩牡丹紋碗換來了這個壺。”
收藏界很多人都是互換收藏,我有你喜歡的物件,你也有我喜歡的物件,只要兩者的價值相差不大,換了之后自然皆大歡喜。
憑杜老爺子對這件紫砂壺的喜愛,可見這件藏品換得很值。
“你再來看這一件,時大彬晚期的作品,清康熙紫砂琺瑯彩壺。”
云舟拿起了這只壺,在心中暗自感嘆紫砂壺與琺瑯彩結合之后居然如此精美。
這把壺和現在圓形的紫砂壺很相似,高約十公分。顏色呈紫紅色,采用的是宜興上乘紫砂泥制成。
壺蓋飾有琺瑯彩繪制的淺綠色荷葉紋,壺身為飽滿的石榴花與喜鵲,色澤搭配自然、清麗,整器制作規范,畫工精湛,實屬罕見。
云舟打開壺蓋,發現了壺底的顏色比外面要深,可見被人使用過不止一次。也許是杜老爺子用來泡過茶,也有可能是康熙時期遺留下來的使用痕跡。
之后,他在杜老爺子的介紹下又看到了三件時大彬大師的作品。
有南瓜造型的瓜棱壺,有似倒扣的玉蘭花瓣的玉蘭花六瓣壺,還有類似竹子樣式的紫砂壺,果然不愧是工藝紫砂壺的首創者。
杜老爺子笑著道“時大彬作為一代制壺大師,在明晚期到清康熙時期制壺上千把,可惜現在流傳下來的不過幾十件,我這里是最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