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聽到了鬧鐘響,然后每次都告訴自己再睡五分鐘,這一睡就睡到了快上課,只能苦著臉從溫暖的被窩里爬出來,不甘不愿的去教室。
云舟除了上課之外,剩余的時間幾乎都泡在了圖書館里,繼續抱著馮大師的自傳和其他專業知識研究。
經過上次去鄉下收貨以及去參觀杜老爺子的藏品,他感覺自己的基礎知識還是太過薄弱,需要細細研究,爭取做到融會貫通。
周末回家,云舟開始在馮大師的指導下學習瓷器修復的補配,就是對瓷器殘缺的部位進行補足,屬于比較難的一個步驟。
現在他拿在手中的是一件已經粘連好裂縫的、明萬歷年制的青花龍紋大盤,之前購買大批碎瓷片的時候嘗試著拼接過,只是盤子的邊緣部分缺了比礦泉水瓶蓋還要大的缺口,至今還未處理。
這樣大小的殘缺對于馮大師這樣的修復大師來說很容易補足,直接用修復材料補上就行,因為他對瓷器接觸的多、經驗豐富,任何弧度都能把控得極為精準。
但對于云舟這個新手來說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馮大師“先做模具吧。”
做模具就是將缺口部分的弧度拓印出來,可以用橡皮泥、石蠟這種軟化后成型的材料,當然最常用的是醫用紅色打樣膏。
云舟將兩塊紅色打樣膏用熱水泡軟,把它壓在青花大盤完好的邊緣處,如橡皮泥一般復刻出弧度和紋理。
待它干透成形之后,用牛角刀刮掉多余的部分,這樣缺損部位的模具便做好了,到時候只要在模具上補配即可。
云舟把模具放在缺失的邊緣處,用白布帶緊緊綁住固定好,確保弧度沒有誤差后,開始調制補配材料。
一般的瓷器修復大師都是用石膏粉與超能膠混合的材料補配,但是石膏保存的時間有限,可能幾十年后就會開裂,因此馮大師在此基礎上做了改良,確保修補出來的部分與原本瓷器盡可能一致,從而達到完美修復。
“根據我說的比例混合,補牙粉半份、細瓷土一份、天然生漆半份加水兩份,攪拌均勻,千萬不能出現氣泡。”
云舟按照比例調制好修復材料,用工具刀將其涂在模具上。但是涂的時候很容易涂出模具的范圍,這就需要刮掉多余的部分。
“太少了,再多一點,邊緣部分都要涂到。”
“涂得不均勻,左邊再涂一層。”
“可以了,拿吹風機吹干,修一修多出的部分,把模具拆下來。”
云舟吹干后解開白布帶,拿下了模具。
但是修補后的部分一點都不平整,必須要用牛角刀一直修。這里刮掉一點,那里刮去一絲,修的時候不小心多挖掉一點,就要重新補上,還要維持弧度的平整,十分耗費精力。
“不著急,慢慢來,這就是個精細活,必須補得不能多也不能少,做到分毫不差,與其他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否則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好的,馮大師。”云舟深吸一口氣,用牛角刀沿著邊緣一直刮,感覺手指都不是自己的了。
他莫名想到了雕塑,他目前的制作雖然遠遠比不上雕塑那么復雜,卻也是在為缺失的部分塑形。
等到不知道修了多少次,終于把弧度和表面修得比較平整,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刮膩子,使其達到如釉面般光滑的程度。
云舟按壓著因為握刀而壓住一道紅痕的手指,休息了一會兒后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