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掌柜暗暗心驚,開始翻閱這厚厚的一沓合同。
這些合同擺在桌子上,厚度足有十幾公分,可想而知數量得有多少。
為了最大程度避免糾紛,每份合同后面都會附有寄售品的高清彩色照片3張,一般為物品的正、反兩面和底款部分。
照片由店內的助理協助拍攝并現場打印,除此之外還要在合同上填寫物件的名稱、類別、年代,估算的市場價格和出售價格等等。
雙方確認無誤后,簽字進行確認,并蓋上珍寶閣的公章,這才算交易完成。
他對照著照片分別檢查了幾個物品鑒別的年代、價格等等,發現價格的浮動均保持在15以內,收購價也完全符合珍寶閣制定的規則,便徹底放了心。
再放下一翻,這數量真是不少,而且種類復雜多樣,瓷器、玉石、古籍、錢幣、雜項等等應有盡有。
吳掌柜從最后部分看了一眼編號,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居然有100多件,比他去年全年收的物件都要多
不僅如此,里面還有不少好東西。
光他前面看到的就有遼代的銅鎏金佛像、宣統通寶天下太平的古錢幣、清雍正斗彩靈仙祝壽盤,這三件都是百萬以上的。
吳掌柜心中的震驚已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了,他第一次知道原來古玩店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攬客,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不過仔細一想,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就說現在,門口還排著二三十個人呢。
很多人手中不止拿了一件東西,他進來的時候粗粗掃了一眼,基本都在三件以上。有人直接拉了個大行李箱過來,里面估摸著得有十幾件東西,可能是一位民間收藏家。
即使按照三件來算,今天需要鑒定的物品也有六十件。
其中贗品肯定占大多數,假設真品率為10,那么真品的數量能有六件以上。
六件中可能有兩三個價格比較合適,當場便賣掉了。
這樣算下來,一個月起碼能收六七十件,兩個月收一百多件倒也合乎情理。
當然,這樣做的風險同樣不小。
在古玩這行,哪怕是專家都會打眼。
一旦打眼,金錢方面的損失是一方面,更讓他們在意的是名聲有損。
名利是一把雙刃劍,有了名氣反而會束手束腳。
像吳掌柜這樣在珍寶閣做了幾十年的大掌柜,除了要把控風險之外,自己也很愛惜羽毛,不會像青年這樣大批量的幫人鑒定。
萬一鑒定錯了,古董中的疑難雜癥還好,若是因為大意出了錯,他這張老臉往哪兒擱
不說其他人,自己心里就過不去那個坎兒,還可能連累珍寶閣的名聲。
這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偶像包袱。
地位高了,心里的包袱自然也就重了,在所難免。
思來想去,吳掌柜只能嘆息辦法雖好,他卻做不到啊。
云舟卻完全不在意這些。
他正處于積累經驗的階段,在他能力范圍的會仔細鑒定、認真分析,不太了解的部分就請教杜老爺子,根本不會去想面子之類的事。
在這樣的鍛煉下,青年進步飛快。
可不是么,每天有幾十件的古玩需要鑒定,一個月便有上千件,這可是很多鑒賞師都達不到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