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兩件修復好的一級文物在嚴密的護送下送回國家博物館。
藏品管理部與文物修復部的人全部聚集一處,對修復好的瓷器進行檢測記錄,存入檔案。
“報告,經檢測,紫光燈照射下無任何瑕疵。”
“表面無破碎痕跡、無修復痕跡。”
“色彩折光率偏差在合理范圍,無明顯差異。”
“瓷器發聲清脆,無阻斷現象。”
聽到一項項的檢測結果分析,眾人無不駭然。
哪怕之前在錄像中了解過青年的修復技藝,但真正見到的時候仍然震驚不已。
“我敢肯定,這必然是早已失傳的無痕修復”
“我也同意,唯有無痕修復技藝才能做到如此程度。”
“真是可喜可賀,傳承并未斷絕”
檢測室內響起了一片感嘆聲,人人都在慶祝這項技藝的重生。
作為在文物修復浸淫幾十年的工作者,不少人激動得老淚縱橫。
太好了,華國失去的文化傳承終于保住了
而這項早已失傳的技藝,居然在一位年僅23歲的年輕人身上復原,如何不令人驚詫。
這個年輕人是天才,是不可或缺的國寶級修復師
報告上去之后,幾位領導對此極為重視“盡快申報非遺,這樣的技藝足以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時的云舟正在加緊制作卡片,因為新出的文創飾品實在賣得太快了。
經過網絡傳播,還有很多托人代購的,一買就是好多件,供不應求。
其他首飾店也有模仿的,可惜高端飾品的成本在那里擺著,買回來后還要清洗、打磨、加工,人工費用同樣不低。
最重要的是做不來那些精美的卡片,這才是產品價值的核心以及最難模仿的地方,很多高端客戶都是沖著這點去的。
仿品本就不被大眾接受,沒有品牌價值,無法達到與正品一樣的地位。
這些店鋪試驗了一批高端系列飾品,發現達不到理想效果后便歇了心思。仿造這個,還不如那些流水線上生產的飾品來錢更快。
當然,這種模仿不可能杜絕。
高端系列難以模仿,不少店鋪便仿造普通系列,以此來賺取利潤。
古今博物館文創產品上市的第一個月,64件掛件和400件飾品全部售空。
第二個月上線800件,同樣售空,而且高端系列賣得更快。
云舟和策劃部的幾人分析過原因。
一是民窯瓷片不如官窯精致、做工亦然;二是普通系列沒有單獨的卡片,只備注了首飾名稱;三是普通飾品有仿制品,價格更低。
看到這個分析結果,云舟卻并不打算改變。
就是有這樣的區分,才能彰顯出檔次的不同。
而且他的精力有限,實在沒工夫處理這么多的民窯瓷片。
有仿造是正常的,但他相信,仿造永遠無法代替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