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青年也考慮過這個問題。
國有一級博物館的曝光量確實比私人博物館要高,能讓更多群眾欣賞到這件罕見的元青花梅瓶。
然而,這件瓷器同時也是一件殘器,更符合古今博物館修復的主題,各有利弊。
后來云舟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找到國家博物館的人員,“若是你們有瓷器品類的展出,元青花梅瓶可以參展。”
像這種藏品數量超過百萬件的大型博物館,平時擺放在展館的藏品只占不足5,有些甚至連1都不到,其他的均存放在庫房。
因此,很多藏品都是以專題展覽的形式跟游客見面,每次持續2個月左右。
平時放在古今博物館,參展時送往國家博物館,這樣就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了。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國家博物館的人員滿意而歸,而另外幾家一級博物館只能遺憾離去,誰讓云舟這個頂級修復師入職了國家博物館呢。
在此之后,云舟開始著手修復這件元青花人物圖梅瓶。
它的器型較大,高約44公分,口徑55公分,通體有六層紋飾,構圖大氣精美,十分復雜。
不過缺口部分在口沿,腹部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人物紋并沒有損傷,只需要修復瓶口的雜寶覆蓮紋和肩上部的纏枝蓮花紋即可。
云舟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修復完成,在1月1日正式與游客見面。
經過網絡的宣傳與發酵,當天參觀的人流量超過了5000人。
在此之后基本每天的人流量都能保持在1500人左右,周末超過3000人次。
這個數量比之前翻了三倍還多
1月份盡管是淡季,但是單月的門票銷量超過了五萬張,營業額超過150萬。
如此算下來,全年僅憑門票收入便能達到1800萬,與茶室的盈利相當,還沒有計算旺季多出的票價。
不僅如此,人流量的增長引發了各種連鎖效應,古瓷片飾品等文創產品的銷量也跟著飛速增長,于1月份均翻了倍。
隨著人數增多,古今博物館的人氣也在不斷提升,即使風頭過去,銷量相較之前也會有所提升。
云舟對此非常滿意。
私人博物館若是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那么拍下這件藏品所花費的2億很快就能賺回來了
年后,關于無痕修復技藝重點內容的上下冊終于校對完畢。
一共456頁,分成上下兩冊,里面還有各種彩圖,看起來挺厚的。
云舟撫摸著打印出的樣本,側頭問馮大師“我想把無痕修復技藝交給國家文物修復部,您同意嗎”
傳統技藝大多采用口口相傳的方法,由師傅帶徒弟,徒弟帶下一個徒弟,一代代的延續下去。
但是萬一徒弟悟性不夠、或者出了什么意外,有可能一項傳承就此斷絕,難覓蹤跡。
若要恢復又要從頭開始摸索和學習,代價實在太大了。
文字反而能更好的流傳下來。
不過他能理解馮大師及前輩們的思想,獨創的技藝一旦公布,便失了獨特性,會對自身造成極大的損失。
類似于一個公司花了整整三十年研究出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這時候卻讓他將研究成果分享給其他公司,那必然不可能。
古代匠人靠手藝吃飯,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在傳授的時候都會留一手,不會傾囊相授,從而造成了很多手藝或缺失或失傳。
然而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
如今傳統手藝面臨傳承危機,文物修復人才缺口大,正是培養人才的時候。
馮大師看著青年整理好的手冊感慨萬千“我當然沒有意見,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他萬分欣慰自己收了云舟當徒弟,這個弟子又出色又有主意,比自己還要強。
云舟眉眼彎成好看的弧度,他一定不會讓傳承在自己這里斷絕。
他會幫助國家培養文物修復師,那么多文物,只靠他一個人怎么夠。
第三批修復的一級文物運回時,青年也跟著來到了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