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層的面積都是二百多平,就是農村典型的四室一廳結構。
“這里可以做餐廳,這里可以做廚房”
孩子們對小樓已經有了規劃,三人熱火朝天地討論著該如何改造。
最后聽取了專業設計師的建議,小樓經過四個月改造后煥發出嶄新的色彩。
首先小樓的外墻被刷成了姜黃色,一樓裝上了兩大扇玻璃門作為飯館大門。
門上是褐色原木的招牌,上面是倪家飯館四個大字。
橘色與紅色交織的遮陽棚就在門頭和玻璃門中間,門旁是塊一米多長的黑板。
百來平的堂屋成了大廳的用餐區,原木色調桌椅與墻上的中式畫框墊定了飯館的裝修風格。
右邊的兩個房間分割成了三個包間,而左邊原來的廚房和一間臥室都改成了后廚的位置。
樓梯移動到了堂屋中間,上去后二樓的客廳被樓梯分割成了兩片。
左邊同樣是用餐區和包間,而樓梯右邊則是整面墻掛滿了各類的裝飾品,只余下窗口旁的一扇小門。
上面寫著閑人免進四個字。
再順著樓梯往上爬,鋪滿原木木板的頂樓就像是個小小的中式田園。
中式的花盆與植物中黑色遮陽傘散落其中,傘下擺放了十幾套四人桌椅。
大家都對這個店鋪的裝修滿意至極,樓上樓下地查看著。
張友明夫妻卻對倪佚開辟出來的住處更多青睞,二樓右邊區域成了他們的居住區。
里面是三室一廳的結構,每個房間里都有自己的衛生間。
單輪環境的話,不知比學校食堂宿舍好了多少倍。
反正不論老人還是孩子,紛紛都對這個地方很滿意,就連倪佚心下也覺著不錯
這個飯館,恐怕就是他在這個世界最后的落腳點
四月二三十號天氣陰。
位于成化市大學城六月廣場西的一處街道上,一家名叫倪家菜館的餐廳就這么悄悄開業了。
當透明的玻璃門打開,有人從里面搬了兩套桌椅出來,附近小區的居民才發現這里開了家菜館。
沒有慶賀花籃,也沒有熱鬧宣傳。
餐館員工將桌子搬出來后,一個中年人從里面走出,在旁邊的小黑板上寫了些什么。
沒多久,附近門店好奇的員工們就看到有個藍發年輕人拿著手機走了出來。
拍了各個角度的門頭后,他就坐在椅子上開始玩起了手機。
“你在干嗎”
穿著圍裙的倪明宇端著個大碗邊挑面條邊問忙碌的張恒淵,他本來是來喊人吃早點的。
看到這人對著手機又比耶又傻笑的,忍不住就問出了聲。
“拍照發到咱們高中學校的網站上”
低頭忙碌中聞到大碗里傳來的香味,張恒淵連忙抬頭,看到是他最喜歡的雜醬面,丟下手機就竄了進去。
“等我去端面條。”
匆匆跑走的人連手機都扔在了桌上,倪明宇就順勢撿起看看他都發了些什么內容。
而且這家伙嘚瑟顯擺的想法倒是提醒了他。
自從二食堂換了老板后,生意一落千丈,不少人都在本地論壇上求問倪佚的去向。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
因為那時候的他們高考完正在外面旅游,等開學后又找鋪面到如今開門,都快一年了。
不知現在上論壇還有沒有人關心這個話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