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是個十分行動派的人。
當天夜里翻來覆去一夜未睡,第二日先去找母親十分生疏的撒了撒嬌,惹得老母親被忽悠的昏了頭,直接拿了一千兩給他,說是嫁妝錢,作為他做生意的本錢。
坑了老母親的錢,張廷玉有些心虛,于是特意去街上的首飾店,給親娘定了一根翡翠簪,那玉料還是過生辰的時候,外祖家舅爺送的,說是從西北淘回來的石料開出來的,他手氣好,開了七八塊,這塊是水頭最好的。
他打算送完禮就開溜。
只不過到底年歲小,做事不夠嚴謹,次日就被張英拎去了書房。
張廷玉被問急了,干脆梗著脖子喊道“我可不是那受委屈的人,能叫那黑鍋蓋在我頭上,我必須去趟東北,將那些考生救回來。”
張英目光復雜的看著自家二兒子。
這一刻,他甚至懷疑自家二兒子是個智障。
不過,到底是親老子,對兒子還是了解的,尤其這個自從過了十歲,就從乖巧變得古怪的二兒子,他就更了解了,身子往后靠了靠,一言不發的瞇著眼睛上下打量著張廷玉。
張廷玉原本就有點心虛,被這么一看,梗著的脖子后頭涼颼颼的。
就在他尋思著要不要再說兩句的時候,張英突然松了口“你既想去就去吧,反正除非我把你的腿打斷了,否則你還是會去的。”
若是張英執意阻攔,張廷玉恐怕還會據理力爭,最后真的會偷跑。
可此刻張英卻松了口,反倒叫張廷玉疑惑了起來。
難道說,父親此去盛京還見識到了什么不能說的
正如張英了解兒子,張廷玉同樣也了解父親。
平時針鋒相對的父子此時默契的對視一眼,次日,張家父子就爆出大吵一架,張英對張廷玉很是憤怒,直接給他報了山東的書院,把他趕到張廷瓚那邊讀書去了。
據說不少百姓看見張家二公子離開的時候,還撂下狠話,說以后請他回來都不回。
年少氣盛,誰家的孩子都做過荒唐事。
所以張英下了朝收到了不少看似安慰,實則看笑話的問候,不過張英這老狐貍向來喜怒不形于色,甭管他們怎么安慰,這人都一副神色淡淡的樣子,叫人好沒意思。
倒是李光地狐疑的看了他一眼,直覺張廷玉的離開有些蹊蹺。
但張廷瓚確實在山東,山東又是文盛之地,去那邊上學也沒毛病,所以這念頭在腦中一閃就過,李光地就再沒思索過了,以至于后來在叛軍隊伍中看見那張熟悉的叛逆之臉,李光地恨不得爆錘張英腦袋,只恨他這老狐貍,有啥好事都不想著自己,虧得自己當年還安慰他多次。
張廷玉一路北上,先去盛京。
他不想康熙派人那么鬼鬼祟祟,他按照張英的指示,先奉上了拜訪書和張英的親筆書信,然后就在城外靜靜等待。
他是三伏天出發,到達的時候已經到了深秋。
時間雖然長,但衣服帶的不少,倒也沒凍著。
范婉接到書信的時候也有些疑惑,她不明白張英這是打算做什么,但他把他親兒子送來了,這對范婉來說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張英的幾個兒子都挺能干的。
大兒子張廷瓚謙謙君子,學富五車,奈何命不好,英年早逝,否則的話,成就不會比張英低,二兒子張廷玉更是大清朝赫赫有名的超長待機王,歷經三代帝王,每一代帝王對他都寵愛有加,最后死的凄慘還是因為年紀大了,非要退休,結果被乾隆那個小心眼子給禍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