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騫是誰
順治年間因舞弊案而受牽連被發配到寧古塔的狀元,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詩人。
只可惜這位詩人晚年歸鄉后卻因為水土不服,短短三年就駕鶴西歸了。
誰能想到,這位詩人竟然人在赤峰
范婉悄悄的潛行過去,然后就看見一個瘦的宛如骷髏的老人。
范婉“”
傳說中的詩人竟然長這副模樣
“怎么說,打聽到了么”就在范婉想要退散的時候,突然院子里傳來女人的詢問聲。
范婉知道,這時吳兆騫的兒媳婦。
“沒有。”回答她的是個中年男人。
他滿臉沮喪的搖搖頭“據說從年初到現在,解差押解的發配前往寧古塔的囚犯中,并沒有楊清河之名。”
“什么沒有這怎么可能,如今可都四月了。”
“我也覺得奇怪呢,就算人在赤峰過了冬季,也該在三月初就啟程才是。”男人滿是懊惱的說道“總不至于全都死在半路上了吧,去年冬季雖說也冷,卻也沒比往年冷到哪里去啊。”
他們要找楊清河
為了吳兆騫
那為什么歷史上的吳兆騫是死在京城的
不過瞬間,范婉就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回想當初與楊清河相遇的情況,恐怕他們人還未到赤峰,就死在半路上了,楊清河死了,解差過來交差,開了年楊清河的死訊就會傳入京城,吳兆騫自然不會再往赤峰來。
如今楊清河未傳死訊,為了活命,說什么都要過來一趟。
再想想吳兆騫在寧古塔二十多年的晶瑩,范婉立刻決定救他,但是她也不曾想過主動現身,而是通過一些流言蜚語傳到了那個中年男人的耳中。
三日的功夫,足夠范婉辦完自己的事,也將消息傳了過去,然后功成身退。
吳兆騫的兒女得知蝦蟆山出了個神醫后,立即意識到可能是楊清河。
雖然不知楊清河是怎么逃脫解差的,但是,寧古塔那苦寒之地,每年不知多少人逃離,寧可凍死,也不愿意留在寧古塔,所以,他們是理解的。
正因為理解,所以他們也不聲張,悄無聲息的離開了赤峰,往蝦蟆山的方向去。
蝦蟆山的山坳中,如今有良田百畝,草皮盡毀,整齊的長著各中農作物,看那長勢,著實喜人的很。
范婉將當年算公分的老一套給拿了出來。
每個孩子都要干農活,都給算公分,到了年底,刨除一般的囤積糧外,剩余的將會憑借著工分的多少,換取相應的食物。
新鮮的計算方式叫孩子們十分的感興趣,那些家長們也很是隨意,雖說他們也不覺得這地里能長出什么來,但是自從孩子跟著范婉讀書以后,不僅懂事許多,還平平安安的,從未生過病,往年冬日,總能聽到哪家的孩子沒了,如今別的不說,有楊清河在,他們就安心許多,所以投桃報李,對范婉也愈發的信重。
吳家從赤峰出發,由于吳兆騫身體極差,一路走走停停。
也幸虧入了春,并不寒冷,所以吳兆騫有驚無險的在五月中旬到達了蝦蟆山。
他們走的路線不對,是從沼澤地上來的,所以到達范婉所在的山坳時,狼狽的叫人心驚,范婉早就在入口出建造了箭塔,每天給孩子們分配了站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