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活得再好也是別人的生活,而不屬于自己,雖然大侄女的有些舉動和她一樣,但李氏能夠感覺出來凌霄和她不是一條道路上的人。
她知道大侄女屬于特別聰明,看透世情的人,這種人往往是活得很不自在,因為聰明人明白得太多,卻又發現自己很多時候無力改變什么,就算是皇帝也一樣。
這是李氏在熟讀歷史后發現的現實,比如唯一的女皇陛下出現后,也沒有讓其他女性有了更多參政議政的機會,她手下的能員干將基本上都是男人,多是李唐留下的人馬。
在女皇執政期間唯一有些名頭的女性官員就是上官婉兒,其他就沒有出現浪花。另外女皇的經歷大大刺激了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其后受到影戲的還有韋后和安樂公主,都想要當女皇卻根本沒有那個機緣。
李氏在讀過史書后琢磨了很久,為什么沒有再出一次女皇女皇的女兒太平公主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掌握著不少權勢,按說有可能成功。可她的對手太過強大,是雄才偉略的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雖然是皇帝的妹妹,但太子是皇帝的兒子,皇帝更看重自己的兒子,太平想要造反,結果是被賜死。
看過史書后李氏可以確定十分聰明能干的武氏當皇帝后也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著太多的不可能,在她執政十多年后被逼著退位,死之前應該是有些郁郁寡歡。
李氏還知道那五個帶頭逼著女皇退位的大臣也是十分聰明的人,可以說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光復李唐的事情,但他們也是沒有什么好下場。
他們在自己行動之前只怕也是有些明白自己的將來,忠臣在很多時候都是悲劇性下場,但他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做。
大侄女給她的感覺很獨特,李氏感覺自己第一次離十分聰明的人很近,就仿佛看到史書上的那些一個個風云人物。
而她也并不想著和大侄女一起生活,因為她發現根本就無法控制住大侄女,隨時有可能因為她導致生活翻車。
卻又不敢得罪大侄女,因為她也許有一天會青云直上,誰知道她能夠做出什么轟動的事情一切未知。
如果可以也許女兒可以搭上順風車,畢竟大侄女一直沒有丟下女兒,她的心里應該還是柔軟的。
那么作為堂妹的寶珠要是和大侄女保持一定良好的關系,絕對是有可以撈到一定的好處。
想到這里時李氏微微皺眉,因為就在剛才她看出來寶珠這孩子比較反感大侄女。
只怕大侄女自己心里應該是有數,這個發現讓李氏有些感覺不好,這孩子
思索了一番后,李氏很快就放棄教育女兒的想法,有時候物極必反。
既然她都能夠看出來寶珠十分嫉恨堂姐,還是不要逼著她。
李氏不蠢,心知越是想要女兒接近大娘子,越是不行。
陶寶珠的心里只怕是十分嫉恨大娘子。
算了,想清楚的李氏也就沒再刺激自己孩子。
讓寶珠她平平安安地長大就好,不要逼著她成功。
哎有些可惜,李氏感覺這位大侄女將來一定會很厲害。
那么既然不能和她保持特別好的關系,也不要激怒大娘子為上。
哎李氏感覺自己運氣不好,要是早知道會這樣的話,她就另外想辦法。
最起碼做什么事情都會更加謹慎一點,絕對不能讓大侄女給抓住自己的把柄。
當然說這種話已經晚了,大侄女這個人只怕看透她的本性,李氏面無表情地坐著。
她的夫君根本就沒想到妻子的想法,他正在生氣中,因為侄女的說法在他看來太過惡毒。
凌霄注意到李氏漸漸恢復過來,李氏發現凌霄給的口供里并沒有提到她自己,暗中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