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后堂,涼風習習,寧靜怡人。
倏然一聲疑問打破寂靜氛圍。
“開辦報社”
姜舒點了下頭“不錯。”
秦商神色疑惑“下官愚笨,此為何意”
姜舒早有準備,隨即便詳細解釋起報刊和報社的意思。
發行官方報紙是姜舒得知郡學招生情況后產生的一個想法。
此時距離兩校開放招生已有近半月,然而郡學總共一百五十個招生名額卻是到現在還未招滿,這著實有些出乎他的預料。
當初考慮到普通百姓大都不識字,郡學招生是分為蒙館和經館兩個學館進行的。
蒙館面朝毫無基礎的百姓開放,招生七十人,經館則主要招收擁有一定基礎且想要進一步修習的讀書人,名額是八十人。
后者因為有玩家這一主力,八十個名額早在三天前就已經報滿,而蒙館至今卻只有二十幾人報名,且大多是家中擁有一定積蓄的商人或工匠家的幼童,遠遠不達預期。
相比之下,技校的生員倒是招得很快,顯然比起讀書寫字,尋常百姓更樂意學習一門吃飯的手藝。
雖然招生情況不理想,不過姜舒反思過后,也能理解百姓們的想法。
當下社會,權利與地位皆掌控在士族權貴手中,寒門庶族壓根看不到讀書這條路上的前途。
縱使姜舒開放了選吏這條途徑,可他一人所能的幫助終究有限,一個郡府能容下多少官吏,大家心里都清楚明了,若真有心發奮搏個前途,走寒窗苦讀的道路還不如去當兵搏命來得快。
兵興之世,武貴文寢。
社會大環境如此,短時間內,他也難以改變。
然而改不了大環境,從細微之處入手,緩緩影響治下之民對于讀書認字這件事的觀念卻是可行的。
設身處地去想,百姓對讀書無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的生活中壓根接觸不到相關的東西,連文字都用不到,自然也就不覺得識字有什么必要。
而如果以官府的名義發行報紙讀物,一份幾錢廉價出售,慢慢的,這些記載著文字與信息的紙張便會不知不覺地流入到尋常百姓家中。
待到百姓們對生活中常見的這些紙張上的內容產生興趣,他相信總會有人愿意去學習認字的。
這個滲入的過程或許會比較漫長,前期也或許會倒貼很多錢,但姜舒還是覺得有必要嘗試去做,于是,便在今日將秦商和謝愔請到了后堂商議此事。
叫來秦商,是因為對方是郡學祭酒,又是名儒學生,知識淵博,見識練達,十分適合報社主編的職位。
而謝愔在此,則純粹是因為時間接近午時,等會兒談完了事可以一起吃個午飯。
與此同時,姜舒也希望對方站在頂級世家的角度,適當的時候能給予自己一些建議,畢竟他是個后世過來的半吊子士族,很多時候并不能與真正的士族共情,那么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會踩到某些權力階層的敏感點。
有條不紊地將官報的用途講述完畢,姜舒詢問道“兩位以為如何”
話落,現場陷入短暫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