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徽州,歙縣,黃山東山腳下,一片白墻灰瓦的徽式民居,坐落在青山綠水間,如畫里鄉村。這村莊叫月莊,莊子中間有個月湖,村人皆環湖而居。
月莊人大多姓李。
李氏家族乃紡織商。
很久以前,月莊并不像現在寧靜、優美。李家人搬來后,耗費銀錢,引黃山峽谷之水過來。水分兩股一股從西村口入莊,分數條溝渠,流經各家房前屋后,匯聚到村子中央,形成月湖,再流出莊外;另一股即月河,經西向南,從田野穿過,環繞大半個村莊,向東流入新安江。
靖康十七年,七月初一傍晚,黃山上霧氣蒸騰,月湖和月河上也青煙裊裊,模糊了月莊的輪廓。
族學下課了,一幫頑童蜂擁至南村口,在月河的石拱橋上玩耍。忽見橋那邊過來一行車隊,打頭的馬車旁護著兩個騎馬的漢子,其中一個年輕的叫李卓望,就是月莊的。
李卓望大喊“別亂跑,當心車”
頑童們忙讓到橋頭,看著車隊,一面低聲議論
“這不是李老爺”
“是李老爺。回來看他老娘了。我娘說,李老太太熬著不肯閉眼,就等見兒子最后一面。”
李老爺名叫李卓航。
他是現在的李家家主。
馬車來到近前,看著很普通,細察卻不凡木質車壁,并未雕琢,泛著古樸、細膩的原木紋理;橡膠輪胎平穩地行在石橋上,不像木輪發出“嘎嘎”聲。
精致的扇形車窗,窗簾拉開,露出一大一小兩張臉。大的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一字眉,鳳眼,直鼻,薄唇,面容俊朗;懷里摟著個眉眼精致的小女孩,約莫四五歲。女孩正透過車窗看著遠山和田野,眼角余光瞥見路旁的頑童們,忙收回遠眺的目光打量他們,黑琉璃似的眼中滿是好奇。
頑童們不由自主屏住呼吸。
那輛馬車從他們面前走過,進入莊內,等最后一輛車也過橋后,他們才一哄而上,跟了過去。并議論
“那是哪一個”
“是個小丫鬟吧。”
“瞎說小丫鬟能讓李老爺抱著”
“是小姐。我聽我奶奶說,太太生了個姑娘,李家要絕后了。將來要過繼兒子呢。”
聲音漸遠,隱入莊內。
莊內響起一陣此起彼伏的狗吠聲,攪動平靜的月湖。
月湖像一彎上弦月,李宅就坐落于弓弦正中。
大門樓的兩橫枋間嵌著一幅“百子圖”石雕,百個頑童形態各異、神韻豐富。
進門便是前庭,中設天井,兩邊是廂房,后設廳堂;廳堂后用中門隔開,分一堂兩臥室。
堂室后又是一重天井。
李宅共有十二重天井。
此刻,在第二進堂室內,已陷入彌留之際的李老太太,在看見兒子頎長俊逸的身形和俊朗的面容后,原本渾濁的老眼驟然睜大,目光異常明亮。
李卓航站在房門口,目光一掃,只見厚重、古雅、華貴的三進拔步床像個牢籠,將昔日豐潤、優雅的母親圈在床上,生生磨得形容枯槁、生命垂危。
他嗓子眼熱辣辣的,視線模糊了,搶步上前,“撲通”一聲在床前跪下,哽咽道“母親,兒子回來了”渾厚低沉的嗓音,正是李老太太日思夜想的聲音。
一個溫婉清麗的少婦手牽著剛才那女孩,跟在他身后進來,也在床前跪下,先叫一聲“母親”,然后低頭推旁邊的女孩,催道“瑤兒,快給祖母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