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桿兵弓弩手開始上弦。
不必具體指揮。
全都默契地各就各位
陳策這才向車陣走去,登上一輛戰車看向車陣之外。
陳原宏看到這些。
不由點了點頭。
放下心來。
戚家軍。
白桿兵。
兩者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別看跟建虜大戰了一場。
已是精疲力盡。
兵力也受損嚴重。
但莫忘了。
陳原宏可映照了華佗的能力,戰后就是一道仁心三千投下。
戚家軍。
白桿兵。
全都身體恢復到巔峰。
甚至本來必死的四百傷員。
如今已是生龍活虎。
陳策手下增加到一千四百。
吞噬了建虜的十幾萬戰器。
戰器也得到極大增強。
朱萬良雖然有三萬多兵馬。
但真要是跟陳策對戰。
即使呂布等人不出手,也未必是戚家軍、白桿兵的對手。
戚繼光的車陣名聲不顯。
實為古代步騎陣型的巔峰。
經過建虜入關后的遮掩。
世人都錯誤以為。
建虜是靠騎射取天下。
而實際上。
建虜模仿車陣,構建了楯車這種利器,它才是建虜奪取天下的真正秘密。
建虜的楯車加上長矛。
基本就是車陣的翻版。
同樣兵力的情況下。
雙方在曠野交鋒。
重騎也撞不開戚家軍車陣。
戚家軍棄鴛鴦陣不用。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戚繼光后期開創的車陣,才是真正的步陣巔峰。
完全可以步騎通殺。
在古代的戰爭環境下。
戚繼光的車陣近乎完美。
如果硬要說有什么缺點。
就是車陣的進攻能力較弱。
建虜的楯車改進了這一點。
楯車基本就是進攻型車陣。
專門針對車陣開創,可以發揮建虜的弓箭優勢。
建虜后期須要大量仆從軍。
就是因為楯車須要炮灰。
才可以跟車陣拼消耗。
渾河大戰。
最后的戚家軍滅亡。
建虜也學會了車陣。
并在這基礎上,開發出楯車這一利器,這加速了明的滅亡。
這都是歷史的轉折點。
另一個轉折點就是三順王。
建虜得到三順王投靠。
從而獲得了火炮技術。
明軍的車陣威力大減。
而建虜的楯車卻由于機動強,仍然可以發揮全部作用。
明王朝在正面戰場。
完全落在下風。
基本上再也打不過建虜。
只能困守城池直到滅亡。
靠城池。
宋朝守不住江山。
明朝只是再重復一次罷了。
由此可見。
戚繼光的車陣就是關鍵。
明軍如果保住車陣優勢,壓根不會有亡國之禍。
建虜的人口畢竟有限。
明軍用車陣拼消耗。
也可以耗死建虜。
可惜。
渾河大戰。
白桿兵。
戚家軍。
打出了一個不錯的開局。
袁應泰見死不救。
在任上又不聽良言相勸。
忽視建虜的軍事威脅。
不做任何軍事準備。
連續丟了沈陽城、遼陽城。
讓建虜獲得了大量人口,間接葬送了明王朝。
明王朝的滅亡。
非一朝一夕。
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形成的。
陳原宏搖搖頭。
雖然是萬衍來朝的提示。
但袁應泰、朱萬良等人,確實罪該萬死。
陳策登上車陣的戰車。
探身向外一看。
只見車陣之外。
朱萬良、姜弼來得匆忙。
兩人連火炮都沒有帶。
只率領六千遼東鐵騎前來。
眼見戚家軍車陣嚴整。
一副如臨大敵的表現。
朱萬良見到陳策就怒道,“陳總兵這是何意我們奉了督師大人的軍令,前來救援。
還不快快開陣”
“哦”
陳策冷笑道,“在我等血戰建虜之時,不見督師的援兵。這大戰剛剛結束,援兵倒是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