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失衡的后果。
永樂帝給了他當頭一棒。
靠著一群武將,永樂帝掀翻了他的盛世美夢。
靖難之役后。
建文帝也有反思。
在歷史上。
為什么只有漢以強亡
因為漢王朝的劍始終夠利。
即使漢已經老朽。
也始終手握鋒利的寶劍。
陳原宏傳他符紋修行法門。
要讓他做一個萬年帝王。
也改變了建文帝的心態。
他必須考慮文武平衡。
靖難之役的無奈。
建文帝不想再經歷一次。
“今天就到這里吧。”
朱祁鎮開口提醒道。
建文帝回過神來。
他點點頭道,“如今敲山震虎的目的已達到。吳三桂肯定會加速勾結建虜。
我們只需等著建虜前來。
直接一戰定乾坤。”
說著。
建文帝對耿炳文道,“長興侯收兵回營。”
“遵旨”
耿炳文拱手道。
隨著建文帝一聲令下。
明軍井然有序退走。
但吳三桂不敢稍有懈怠。
眾將一番商議之后。
終究是同意跟建虜借兵。
崇禎十七年,十月。
建虜攝政王多爾袞誓師。
建虜傾巢而出。
湊足了十四萬大軍。
秘密開往山海關一線。
吳三桂也盡起大軍。
通過欺騙手段,將所有衛所老弱都動員起來。
借口就是鬧餉。
聲言只要擊退明軍。
他們就可以獲得欠餉。
理由很是奇葩。
但卻非常的管用。
吳三桂手中有兵。
三萬多關寧軍精銳。
不是衛所兵能對抗的。
威逼利誘之下。
吳三桂終于拼湊夠了大軍。
總算是數量上跟建虜一樣。
此時的吳三桂。
還沒有到山窮水盡。
還只是在利用建虜而已。
心理上。
吳三桂還是想繼續當明臣。
可惜大明的規則變了。
吳三桂這樣做,本身就已經是自絕后路而不自知。
他想談條件。
前提是能打贏崇禎。
這就是癥結所在。
真當崇禎還是窘迫的皇帝
同樣面臨政令不通的局面。
崇禎能真正調動的力量。
卻是天差地別
雖然陳原宏還在猶豫。
并未支持崇禎皇帝。
但建文帝一直在支持,情況也是一樣的。
因為陳原宏在支持建文帝。
吳三桂永遠想不到。
他的真正對手是誰。
也不知即將要面對什么
呂布。
霍欣。
孟桐。
彭脫。
典韋。
許褚。
許定。
張遼。
甘寧。
衛嵩。
十名王級神將。
哪個都不是他能對付的。
如果沒有變數。
即使建虜傾巢而出,也只是給五十萬明軍送人頭而已。
吳三桂哪里知道這些
不知死活地派人出關。
來給明軍下了一份戰書。
雙方約戰于關前。
長興侯耿炳文出面。
替建文帝收下了戰書。
并傳達了建文帝的旨意。
“準”
很快。
約戰日期已至。
建文帝以耿炳文為帥。
平安。
盛庸。
兩人為左右軍主將。
率軍先行。
此戰。
由于建虜騎兵必來。
陳原宏率二十萬鐵騎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