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全息平板開始進入后臺計算后,安格爾終于松了一口氣。
接近42個小時,并不算很長。
安格爾趁著全息平板計算的時間,繼續在研讀著各種煉金反應與煉金物質。
納爾達之眼的效果是洞徹物品的真相,也就是俗稱的鑒定。不過,并非是你將納爾達之眼構建成功,就能達到100的鑒定成功率。
只有自己積累的知識底蘊越多,成功率才會慢慢增加。
就如你鑒定一個物品,其中有些材料你自己都不認識也不了解,通過推導與剖繪也無法得出它的效果,那么鑒定結果就是不確信的。
所以,納爾達之眼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所有的煉金術士,一生其實都在積累,納爾達之眼也會隨著閱歷與經驗慢慢增長,并且永無止境。
當全息平板上的倒計時跳到0秒的時候,42小時轉眼即逝。
全息平板上跳出了27組排列,每一組排列都有612個空間坐標,最后一共出來了接近兩萬個空間坐標點。
這27組排列,都是正確的。構建出來,也都能成為“服務器”。
不過,最適合安格爾的是哪一種排列,他還需要一一實驗。
對于其他大多數煉金術士來說,得出一組排列方式,都夠用了。但安格爾既然有全息平板的計算輔助,要做自然要最好的。
但是在實驗哪一個是最優化的排列之前,安格爾首先要將模型構建出來。
雖然有了空間坐標,但任何一個戲法在初試階段,都需要一個熟悉過程。再加上這又是個三級戲法,消耗的魔力可想而知,哪怕安格爾每天所有魔力都耗在這上面。想要徹底熟悉它,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第一次構建模型,耗費了安格爾十分鐘。
魔力消耗了一大半不說,模型也沒有構建成功。
第二次構建模型,也耗費了接近十分鐘時間,但時間太長,最終還是涼了。
第三次第四次
魔力消耗完便冥想修持,終于在數天之后。安格爾將第一組排列的模型構建時間壓縮在了五分鐘,同時,他也第一次成功構建出了納爾達之眼的戲法模型。
安格爾看著在思維空間里運轉的“服務器”,眼中一亮。
服務器每多維持一秒,都會消耗魔力,而且維持的時間還很短。所以,安格爾決定立刻挑選一個煉金作品來作為第一次“納爾達之眼”的實驗工具。
安格爾在思忖了片刻后,從空間手鐲里將輪回序曲拿了出來。
對準輪回序曲進行了第一次鑒定。
安格爾眼里冒出淡淡光輝。
在安格爾的視界里,無數的數據從輪回序曲上冒了出來,這些數據在納爾達算法下進行排列組合,剔除了各種不必要的效果,最終浮現在他眼前的一共還剩下五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