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工作進入到這個大規模動作密集的階段后,很多措施也陸續開始以公開或半公開的方式推進實施,海漢的意圖也逐漸浮現出來,不那么忌憚被大明提前察覺了。
執委會的高官們很清楚,即便大明現在發現了征兆,并且打算以強硬態度應對,但想要讓地方上組織起來備戰抵抗,也是為時已晚了。
消息傳到京城,果然在朝堂上引發了小小的混亂。要想應對海漢針對江西的攻勢,光靠江西當地的武裝力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從附近的湖南湖北等地調動明軍向江西集結。
可調集軍隊所需的錢糧從何而來,調動之后的地方防御空虛又如何填補,那些不安分的農民軍會不會伺機而動,這些都是大明朝廷現在無法解決的難題,任憑內閣高官們怎么爭吵,也很難有一個可靠的結論。
留給大明可選的應對策略著實不多,紫禁城里一幫高官頭腦風暴了幾天之后,也只拿出了一套看起來似乎還算可行的方案。而焦頭爛額的皇帝也明白當下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先頒下旨意照此執行。
大明的應對策略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責令江西三司衙門進入戰時狀態,立刻調動手頭的資源進行備戰,同時要彈壓地方上的不安情緒,不能未戰先亂,讓海漢趁虛而入。
二是傳旨給杭州的岳仕宗,命他立刻與海漢執委會展開交涉,盡可能用談判的方式阻止海漢的行動。為此特別授權岳仕宗,如能達成目的,可在領土歸屬、外交政策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讓步。這說白了也就是依賴于過去的割地賠款形式來解決問題,希望以此來繼續維持脆弱的和平。
當然遠在京城的人們大概料想不到,他們所期望的談判奇才岳仕宗,在種種外力作用之下,已經不聲不響地轉換了陣營,如今在替海漢做事了。指望通過他的活動來讓海漢打消對江西的行動,基本就是純屬白給了。
三月的某天,陶弘方在西湖湖畔的執委會辦公樓接見了岳仕宗。這看似只是兩國要員間的一次外交會晤,但兩人交流的內容卻是外界想象不到的。
“這就是貴國朝廷向你下達的最新指令?”
陶弘方問畢,先看了看擺在自己面前的一紙信箋,又抬頭看了看站在自己跟前,一臉不太自在的岳仕宗。
岳仕宗連忙應道:“正是。在下接到密旨不敢怠慢,立刻就聯系了外交部,請求與執委會碰面。”
這一紙信箋看起來除了信紙質地比較好,似乎與普通書信也沒什么區別,并不是普通人印象中那種卷軸式的圣旨。
按岳仕宗的解釋,這是夾在其他文件中送到使館的密旨,沒有宣旨太監隨行,也沒有顯眼的外觀,甚至信箋上沒有蓋皇帝的玉璽印鑒,只在信箋一角有一個小小的符號——岳仕宗說那就是密旨的記號。
自他到杭州出任大使以來,這也只是第二次接到這樣的密旨,上一次還得追溯到1657年的兩國交戰期間了,由此也可見大明朝廷對于目前局勢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