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飛臨南昌城上空的海漢熱氣球,只是兜了一圈就回去了,并未飛抵城南。城北已經將這飛行物吹成了“神兵天降”,城南這邊倒是風平浪靜,很多人甚至還沒聽說關于此事的傳聞。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城南的壓力就比較小,恰恰相反的是,城南因為地勢和環境原因,早早就被守軍判定為海漢軍的主攻方向,而城外海漢軍陸二師所架設的火炮陣地,其規模似乎更是充分佐證了這一判斷。
根據進賢門守軍觀察所得,海漢軍僅用兩天時間,已在城外平原上架設了大小炮位四十余個。不管將要進駐這些炮位的火炮是什么水平,但這數目就已經超過了守軍在城南防線上部署的城防炮數量。
城外的局面演變到這一步,也并非進賢門守軍只會眼神防守,眼睜睜看著海漢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布陣,實在是因為城防炮的射程不足,根本就打不到海漢軍的陣地。
這事往深處想,情況更是可怕,說明海漢軍早就掌握了守軍火炮的情報,所以才能大搖大擺地在城外施工。
至于出城迎擊,阻止對方架設陣地,那更是無法實現。城南軍馬場被海漢軍占領后,為防城門失守,已經用土石將整個城門洞都填了個結實。
這樣一來,城外的海漢軍固然沖不進來了,但城里的守軍也別想再出去,只能等待海漢軍主動發起進攻。
當趙明宇和丁保國一同來到進賢門,所見的城外景象也是讓兩位高官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從望遠鏡中的視野可見,城外的四十余個炮位,如今已經被大大小小的火炮填得滿滿當當。
數以百計的炮兵正在陣地中調校裝備,搬運炮彈,為接下來的進攻做準備。
外形最大的火炮,光是那炮管部分就長達一丈多,可想而知其射程之遠,非城墻上這些炮管六七尺長的城防炮可比。
趙明宇不解地問道:“丁大人,我觀海漢火炮炮管十分纖細,難道他們就不怕開炮時炸膛嗎?”
丁保國聽到這個問題,心知這位左布政使大人多少是懂點軍事知識,但也著實懂得不多,當即耐心向他解釋道:“這便正是海漢火炮的厲害之處,因其所用的炮鋼材質極佳,所造的炮管厚度要比我們的炮小得多,長度卻要大得多,因此看起來又細又長,而我們的火炮就顯得又短又粗。”
趙明宇道:“所以我們其實也能造出炮管那么長的火炮,只是為防炸膛,就需要使用更多的材料,會更為粗笨一些,是吧?”
丁保國苦笑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受技術所限,其實很難造出來。須知炮管越長,鑄造越是困難,而海漢所使用的冶煉鍛造秘術,遠在我國之上,所以即便我們知道他們那些武器的原理結構,也依然無法仿制出一模一樣的東西。”
趙明宇雖然聽得不是太明白,但也還是連連點頭,以示受教。
丁保國所說,其實也只是雙方軍工技術差距的一個縮影,兩國火炮的差別可不只是炮管材質和加工技術的不同,更是連擊發結構也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