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之后,準備好物資的特別工作組跟著帶路的黎人一起從營地出發了。除了少數幾個要留在營地協助水電站建設工作的人之外,再次上路出發的成員仍然多達三十五人,其中有一半都是配備了武器的軍警部成員,甚至還夾雜著約翰遜跟摩根兩個金發碧眼的老外在內。他們所攜帶的除了必要的三天口糧和少量飲用水之外,還有帳篷、軍用電臺、各種藥品、照明設備、繩索等等,甚至還帶了一臺微型手搖式發電機以防不測。
這次要帶去黎峒交易的物資有食鹽兩百斤,鐵制農具一百件,各種調味香料若干,另外還準備了一些小物件作為送給黎峒首領的禮物。當然這些物資不需要穿越眾們自己背負了,黎人們很自覺地承擔了這個工作。或許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已經是屬于他們所有,自然是應該由他們來負責運回家去。
沿著山林間的小路大約向北行進了一個小時之后,成員們便已經能看到山坡上出現了留有耕種痕跡的地域。黎族專家周恒行向成員們介紹道“這就是黎族傳統的耕作方式砍山欄,在解放以前黎族人一直都是以這種類似刀耕火種的方式在種植糧食。”
砍山欄的種植方法就是在每年正月上山,將選好地域內的樹木砍倒,等到過三四個月這些地上的樹枝干枯之后便點火焚燒,然后在雨季來臨的時候之際播下谷種。而砍山欄也沒什么耕作的過程,播種時便是一人拿著尖木棒在前面戳坑,另一人在后面放上谷種然后平土。中間頂多清除幾次雜草,然后就等著下半年的成熟收獲。有用心一點的會在燒山之后播種之前把土先鏟一遍,以此來除掉土層中的草根,順便也把表土鋤細便于谷種發芽。但無論如何,這種耕作方法都是極為原始的,產量因此也極其有限。而且這種依賴土地自然肥力的耕作法,每過三四年便必須將地拋荒,間隔時間或許會長達十年以上,對土地的利用效率可謂極低。
黎人居住區會采取這種原始的耕作方式,除了環境相對封閉之外,其實鐵器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這個時代,很多黎峒的農民使用的農具還是石斧、石鏟、石鋤等等,僅有的一點鐵器多數就是黎人們腰上別著的鉤刀了,因此黎人才會對穿越眾所的鐵制農具特別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