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升東沉吟了一下說道“此火銃比我明軍配備之鳥銃稍重,但射擊之時銃身極穩,想必是這木把抵肩之效。”
穿越眾造的這火繩槍與明軍用的鳥銃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槍身后部的槍托了。鳥銃雖然也有類似槍托的結構,但更適合將其夾持在腋下,這樣開槍時的穩定性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這種奇葩的架槍姿勢其實在當時看來并不奇怪,因為開槍時無法睜眼瞄準,所以架槍的高度也不用做到與頭部一致。而穿越眾的火繩槍采用了現代步槍的槍托設計,開槍時槍托抵肩,靠身體卸去了大部分后坐力,穩定性自然就勝出一籌。
羅升東接著又道“我裝填之時就有意減少了火藥份量,但爆炸之力似乎還勝過鳥銃,想必這火藥的制作也有獨到之處。”
陶東來面帶微笑地輕輕點頭,未來的軍火貿易當然不會只賣槍炮出去,這彈藥同樣也是得搭配著賣的。而賣出去的武器要想在使用中具備正常的威力,那就必須得搭配著使用穿越眾所制造的特殊火藥才行。這樣的搭配設計可不僅僅是為了多賺幾個錢,更多的是借此來防患于未然,即便是潛在敵人通過某些渠道購買到了穿越眾的武器,也不得不在彈藥問題上受制于人。等過幾年推出定裝彈步槍和火炮之后,這種限制的作用就會更加的明顯。
很快有新兵營的民兵取回了羅升東剛才瞄準射擊的那塊標靶,羅升東驚訝地發現,這塊一寸厚的木板上被子彈打穿了好幾個孔,在這種距離上子彈還能保持這樣的威力,已經大大勝過了鳥銃,想必也是那獨門火藥的功效。明軍中的鳥銃很難在百步的距離上打中標靶,只有少數制作精良的魯密銃才能做到。而且即便是擊中,也很難有擊穿標靶的威力了。海漢人的火繩槍能在這個距離上直接打穿一寸厚的木板,那么至少也保持了破棉甲的威力。而一般的鳥銃要想擊穿棉甲,大概還得把這個距離縮短一些才行。
“六發三中,槍法還是挺準的。”王湯姆對羅升東的槍法精準度表示了贊賞。
“在下疏于操練,見笑了”羅升東頗為自得地抱拳示意。
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對于鳥銃射擊的精準度有過明確的要求“以八十步立五尺高、二尺闊木牌,三發一中,十發七中為精。”剛才穿越眾樹的這塊標靶直徑頂多兩尺,而羅升東能在百步距離上保持五成的命中率,再加上他是首次使用這種火繩槍,這結果的確是殊為不易了。事實上軍警部這幫人在之前試射的時候,因為不太適應開槍方式,很多人都是五發中一,沒有一個人能在這個距離上打出全中的成績。
“此火銃精準度堪與魯密銃一比,威力尤勝之,想必打造也頗為不易吧”羅升東很謹慎地試探道。
羅升東既然有興趣主動提問,陶東來自然也樂于解答他的疑問“我知道你們明軍使用的鳥銃打造起來非常困難,造一支鳥銃往往需要熟練工匠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我們這種火繩槍沒有那么費事,不同的崗位生產不同的零件,熟練工裝配一支槍大概只需要一天的時間。”
羅升東眼睛一下就瞪圓了,他不知道陶東來所說是否屬實,但若是海漢人真的能把這種火銃的制作時間縮短到一天,那可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先不說這造價如何,光是這裝備部隊的速度就是明軍萬萬趕不上的,幾十年都難得換裝一次,要知道現在崖州守軍裝備的鳥銃和魯密銃,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萬歷年間的老東西,平時拿來嚇唬人可以,戰時很難運用到實戰當中,因為沒人知道那已經銹跡斑斑的鳥銃會不會在擊發時直接就炸了膛。若非如此,上次羅升東帶隊偷襲穿越眾,也不會被打出了十五比零的傷亡比。
當然陶東來的說法其實也是有水分的,因為穿越眾要大規模制造槍械的話,肯定將會采取零件分別加工,然后流水線裝配的生產形式,而這個所謂的“一天”,其實是按照耗費的工時來算的,實際所需的時間不止這個數字。但就算如此,工業化的制造方式也會在生產效率上將明朝的同行們遠遠地拋在身后,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制造成本上的巨大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