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升東猶猶豫豫地應道“那在下先換點用著”
“你不用猶豫了,今后不使用我們發行的流通券,就沒法在勝利港買到東西。”施耐德從兜里摸出一疊流通券,點了十張十元面額的遞給羅升東“拿著,等下你拿一百兩銀子給我,然后你自己去基地門口的貨倉,用這流通券買食鹽,跟上次一樣兩千斤,貨都已經給你備好了。”
羅升東聽到食鹽便把對流通券的顧慮先拋到了一邊“施先生可否多賣一些食鹽在下愿用銀子再兌換五十兩的流通券。”
施耐德見自己的欲擒故縱之計果然奏效,欣喜地再次拿出了流通券“這就對了嘛,你看這樣多方便,不然你還得傻里吧唧的提著十來斤銀子去倉庫提貨”
對于原本已經一無所有的本地勞工來說,穿越眾的任何賜予都是額外的收獲,根本就不會存在什么心理上的抵觸。首先在內部推行以紙幣為基礎的金融結算體系,施耐德認為這才是邁入正確道路的第一步。而對于與外界之間的貿易往來,穿越集團就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貴金屬進行結算,而不用擔心因為金額過大影響到勝利港本地的貨幣流通總量。
施耐德對于外貿方面甚至還有更進一步的設想,他希望能夠在貿易上也同樣實現本地貨幣的強制使用,即外面的客商來到勝利港進行貿易,那首先要將持有的貴金屬貨幣兌換成穿越集團發行的紙幣才能進行交易,交易結束之后,客商也可以將持有的紙幣再兌換成貴金屬貨幣帶走。這樣一個看似多余的過程,但在金融上卻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這其一是增加本地的貴金屬保有量,畢竟經常來往的客商為了方便,不會每次都會把持有的紙幣全兌換成金銀帶走;其二可以對外推廣穿越集團的金融體系,逐漸形成自有貨幣的市場信用,其三這樣就可以把商品的定價權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避免受到自身貴金屬貨幣持有量變化的不良影響。
對于這種紙幣要推行到何時何種程度,施耐德對此卻并沒下定論。雖然從長遠角度看,紙幣的發行肯定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但結合當時的歷史狀況來看,紙幣頂多能在內部結算體系中流動,而無法作為一種通行貨幣向外輸出就算外來的客商們認同穿越集團紙幣的信用,它也只能在穿越集團控制的地盤上才具有實際購買力。在施耐德所設計的金融體系中,這種代金券性質的紙幣只是一種供籌委會在宏觀上對轄區內金融進行控制調節的工具,而非純粹的流通貨幣。當穿越集團的勢力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作為經濟大總管的銀行機構肯定還得推出一套更為完善的貨幣體制,用以取代穿越初期使用的這種比較原始的紙幣。
在得到籌委會的認同之后,被委任為金融主管的施耐德又提出要預先制作一批代金券,因為出于實際應用考慮,不太可能帶一整套的現代印刷設備穿越,就算能帶過去,后續的專用紙張和油墨供應也同樣是問題。反正籌委會在此之前也已經設計過好幾種紙幣票樣,從中挑一種出來制成實物也不是特別麻煩。當然紙張、油墨和印刷技術都不可能弄到鈔票專用的等級,籌委會也沒打算印制那么精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