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部是沒有煤的,北邊的儋州和瓊州府倒是有煤礦,不過產的都是褐煤,并不是很適合用來當作冶煉鋼鐵的燃料。事實上我們之前從崖州買到的煤炭,大部分也就是從海南北部運過來的褐煤。”陶東來補充說明道“如果我們要買更好的煤炭和焦炭,那大概只能從廣州想辦法了。”
“從廣州買,這一來一去的消耗,倒不如自己去開礦挖煤了。”顏楚杰緩緩地說道“我看有必要把海外煤礦的開發計劃提前。”
所謂的海外煤礦開發計劃,是穿越前籌委會制定的對后世越南鴻基煤礦的開采計劃,這個坐落在越南東北部下龍灣的煤田有超過二十億噸的煤炭儲量,是整個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煤田之一,也是距離海南最近的一處巨型煤礦,離海南島西岸僅僅百余海里。這里的煤層厚,表土薄,利于露天開采,而且煤的質量極好,基本全是無煙煤和焦煤,并且擁有好幾處天然良港,籌委會在制定穿越計劃之初,便已經將這里當作了發展計劃中的一顆重要旗子。
當初籌委會制定計劃的時候,鴻基煤礦倒并不是急于開發的目標。籌委會是打算把海南島的南部乃至西部沿海地區納入治下之后,再將鴻基煤礦和石碌鐵礦同時進行開發,并且在石碌建設整個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煤鐵復合體。在籌委會的整體發展規劃中,這一步其實是作為中長期的目標來制定的,但不曾想計劃沒有變化快,籌委會當初自以為能靠著自產木炭和進口煤焦炭來度過最初的發展階段,卻沒料到穿越之后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燃料就已經成為了制約工業生產的最大瓶頸。
“要開發鴻基煤礦,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才行。”寧琦扳著手指說道“第一,人力。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力,就算去了那里勉強進行開采,也不會有足夠的產量來供應大本營。第二,運力。以我們目前的運力水平,恐怕也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我認為這不是什么不能解決的問題。”顏楚杰似乎對此已經有所考慮,立刻回應道“在人力安排上我們沒有必要從大本營運送太多的人手過去,只需要從現在的公社中選一些吃苦耐勞的人遷過去,絕大部分礦工我們可以直接在當地雇傭。開發鴻基煤礦,我們所需要的是在當地駐留一個管理團隊和一支足以保證安全的武裝力量。”
“不過越南在這個時期是什么局面那里的政權現在應該是叫安南吧我們如果冒然在那邊開礦,會不會引起敵對”陶東來有些擔憂地問道。雖然越南人的武力水平不會比明朝衛所軍高到哪里去,但要遠隔重洋在那里建設海外基地,并且開礦設埠,駐留人手,那就不得不先要考慮到安全上的問題。而越南此時的國內形勢,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在場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也只有寧琦這個歷史愛好者了,他清了清嗓子,對陶東來所問的情況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
在15世紀初越南曾經被明朝軍隊有過近二十年的占領期,當時的越南被稱為“安南國”,后來明朝政府在當地設立了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三司官署,就將越南改名為“交趾”。1427年越南重新獨立,明朝政府冊封了當時的傀儡君主為“安南國王”,在這之后安南便陷入了連綿兩百年的內亂之中。
16世紀中葉,因為連年的戰亂,安南甚至陷入了南北分裂割據的局面。直到16世紀末,后黎朝大將鄭松才擊敗了盤踞北方的莫朝,讓黎氏王朝統一了安南。但多災多難的安南并未因此而迎來和平,很快黎氏王朝便淪為政治傀儡,而新的權臣鄭氏和阮氏分別在北方和南方崛起,再次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