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西式帆船的缺點也極為明顯,由于加高了桅桿,就必須使用大量的支索來拉住桅桿,這將大大地限制西式橫帆的轉動角,讓船只無法有效地利用側風和頂風,以至于所謂的快速帆船也只能在順風情況下才能擁有比較快的航速。同時由于帆具索具的復雜化,甲板上需要的操作人員也大大增加,這其實也就變相降低了船只的續航能力。而中式帆船的船帆面積雖然相對較小,但勝在操作方便,只需少量船員便可以駕馭,而且幾乎各個方向的來風都能利用上。但至于說兩種帆具該如何揉合到一起,取長補短,王湯姆這個航海專家卻是沒什么好主意,畢竟這種牽涉到船舶設計和流體力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
在海上度過第二個不眠之夜以后,領航的“飛速號”終于在第三天清晨從望遠鏡中看到了越南東海岸的地平線。這個消息通過步話機傳達到其他船上之后,引來了疲憊不堪的船員們一片叫好之聲。
拓殖隊指揮部一幫人經過商議之后,決定先到上次考察隊停靠的清化河入海口,看看那里現在的難民情況如何,然后靠岸休整一天時間再繼續前進。
船隊抵達海岸的地方大約在清化河入海口以南大約十多里,一個叫岑山的小漁村。“飛速號”放下橡皮沖鋒舟,先行登陸對漁村進行了探訪,但結果讓大家都很吃驚。這里的漁村已經空無一人,從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屋子來看,這里的居民已經全部舉家搬遷或許應該說逃難更為準確。
“看來這邊的形勢惡化得比我們想象的更快。”王湯姆面對這樣的情形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上次來到這里的時候附近還有大批的難民聚集,而短短二十多天,連這里的居民也全部離開了家園,變成了戰爭難民。
“清化河不是那么容易過的,我們繼續往北走,應該會遇到大批的難民。”羅杰建議道。
于是船隊放棄了在這里停靠的打算,繼續向北航行。在抵達清化河入海口之后,船隊轉入河道中,逆流上行了沒有多遠,負責瞭望的石迪文便在船頭叫了起來“看,羅杰說得沒錯岸邊有好多人”
這里河岸邊等著渡河的人群比考察隊上次到來時更多了,黑壓壓的少說有兩三千人之多。顧凱聽到石迪文的叫聲也鉆出船艙來到甲板上,見到這樣的情形頓時眼前一亮“看來我們需要的勞動人口肯定是有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