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部一幫人上岸在附近轉了一圈之后,便決定選定這里作為主權碑的樹立點。一是這地方相對比較顯眼,登岸之后很容易便能看到,二來這里的地表浮土下面都是堅石,用來澆筑主權碑再合適不過。于是便立刻調遣了幾個勞工,將主權碑從船上抬了下來。
這塊花崗巖主權碑看著體積不大,但重量卻足足有七百多斤,幾個勞工吭哧吭哧地好不容易才把這塊碑抬到了小山包上,后面還跟著幾個人,用背簍背了幾包水泥上來。
勞工們在穿越眾的指揮下,先用鋤頭鐵鍬刨去地面的浮土,然后用鑿子鐵錘在石頭地面硬生生地鑿出一條石槽。這道工序很是費時,錢天敦只等了十來分鐘便離開了,他作為軍事主官,必須要在碼頭那邊盯著以防出現什么亂子。顧凱耐著性子等了足足有一個小時,叮叮當當的鑿石聲才終于停了下來。勞工們小心翼翼地將主權碑樹立到石槽里扶正,然后旁邊有人用已經攪拌好的水泥澆筑到根部,讓主權碑與地面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關于主權碑上的內容,執委會之前也經過了充分的討論,最終還是決定以后世共和國的主權碑形式為參考,盡可能地簡化,因為這東西在數年以后很可能需要大規模地建造,現在把規制搞得太復雜,以后建造的時候麻煩就會很多。于是海漢政權的第一塊海外主權碑的內容就這樣誕生了,四面一致,上方豎著刻有“海漢”兩個一尺見方的大字,下方刻著“一六二七年海漢執委會立”的字樣,并且全部用紅漆填充,隔著老遠也能看到。
據后世的史書記載,“這塊主權碑的建立象征著海漢共和國從此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在場的民眾無不歡欣鼓舞,掌聲雷動,上千移民一起慶祝這里從此納入到海漢執委會的治下,成為一片新的樂土”
但事實上主權碑落成之時,小山包上只有饑腸轆轆的顧凱和七八個累到不行的勞工,根本沒有掌聲和喝彩聲,也沒有什么歡欣鼓舞的民眾,所有人腦子里都是同一個念頭趕緊弄完了下山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