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三亞,這事會比較麻煩,不過這地方解決起來不難,無非就是多花點人力。”劉山夏指著前方說道“上次喬志亞也說了,這地方修路得修高一點,相對來說工程量就會比較大。不過還好我們現在的人力很充足,兩百不夠就來四百,四百不夠就來八百,要挖通這幾百米的道路并不難。”
“這里的土質能鋪設軌道嗎”相較于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打通這條道路,顧凱更為關心的是煤礦投產之后的運輸問題。
“這里的植被狀況很好,我們基本不用擔心滑坡或者泥石流之類的問題,一些比較要緊的路段在道路兩邊砌上條石擋土墻就足夠了。前面開路,后面就可以跟著一路跟著鋪枕木和軌道。”劉山夏指著山谷的另一頭道“順利的話,我們每天可以推進五十米以上,軌道的鋪設可能會慢一些,但下個月之前肯定能完工。可惜這里的條件不太理想,如果可以兩頭一起施工,那工期還能再縮短一半。”
說話間眾人已經走出了山谷,田葉友開始向眾人介紹考察隊上次來確定的幾個開采點“如果我們的人力足夠的話,我建議在這里一次性開挖五個開采點,其中有一個開采點是質量非常好的焦煤,這對于大本營煉鋼煉鐵都很有用。”
顧凱問道“五個開采點那大概需要多少礦工”
“這里的煤礦埋藏很淺,直接使用露天開采就行了,所以人力上沒有坑道式作業限制那么大,投入的人力越多,開采的速度就越快。如果能有一千名礦工投入,我認為每個月的開采量至少能達到兩千噸以上,足夠大本營那邊用上好幾個月。”田葉友對于煤礦的產能十分有信心,繼續揮舞著手臂興奮地說道“這還僅僅只是人力開采條件下的水平,如果未來我們在這里投入更多的礦山機械,那么這個產量很容易就能提升一大截。”
“要是能全運回去就好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海上運力不夠啊”顧凱聽到田葉友所描繪的前景并沒有表現出同樣的興奮,因為他對于穿越集團目前的狀況更為了解“就現在這幾條船拼了命的往回拉,一個月能拉回去一千噸出頭就算很不錯了。”
“慢慢來嘛,以后有了煤,我們的產品線就豐富了,能賣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到時候還怕找不到船廠給我們造大船”田葉友對未來的憧憬可是樂觀得多。在他這樣一個地質工作者看來,有了能源,無疑就等于擁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