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不解道“交貨地點倒是好商量,不過何為離岸價”
施耐德這才意識到這種后世的國際貿易術語估計李奈是弄不明白的,趕緊解釋道“離岸價便是賣方商品裝船后離港前的價格,就是說交貨地點是裝運港,我們在裝船時完成貨物和錢款的清點就算是交易結束。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到岸價,交貨地點就是買方指定的目的港,因為運輸費用的關系,到岸價會比離岸價貴上一些就是了。”
李奈點頭道“施先生這么一解釋,這離岸價到岸價的說法倒是形象易懂。那請問施先生,勝利港的貿易可是與以前一樣,不需抽稅”
施耐德連連點頭,心道這個富二代倒還真不是那種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并沒有因為交易的順利進行而忽略關稅這種細節。執委會從籌劃之初就是將勝利港作為免稅自由港來進行定位,所以也就并沒有關稅的設置。免稅港對于提高進出口貿易量的好處已經經過歷史的證明,無需在此贅述。
至于說容易讓本地產業遭受進口商品沖擊的狀況,執委會并不擔心,要說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這個時代不會有人能比穿越集團做得更好,只要是三亞本地的制造和生產行業,其產品價格肯定能低于同時代競爭對手。更何況穿越集團的進口商品絕大部分都是以原材料為主,而出口商品則是以工業制成品為主,這種商品進出口結構用免稅港的方式來進行貿易反而會獲利更多。
但相較于勝利港簡單明了的免稅政策,明朝的相關政策和稅制卻是要復雜許多,甚至不是簡單加上運費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施耐德才會提出需要先確定交貨地點的問題。